汤明清 刘玉峰
摘 要:立德樹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呼唤课堂教学进行深度改革,构建生态课堂。立德树人背景下生态课堂具有合作共生、多维互动、全面发展的主要特征。生态课堂强调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和差异、凸显生态群体协调互助、平衡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因此,立德树人背景下生态课堂要做到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生命;革新角色,平衡互动关系;深度教学,改变课堂生态。
关键词:立德树人;生态课堂;课堂生态;深度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扬州市“十三五”规划2020年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中职数学‘适学课堂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20/P045);中国职教学会2019—2020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职业学校公共文化课思维课堂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00364);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生数学必备品格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YB197);江苏省扬州市“十三五”规划2018年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思维课堂实践研究——以扬州市为例”(项目编号:G/18/P038)
作者简介:汤明清,男,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数学教学与管理;刘玉峰,男,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9-0123-05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改革再一次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生态哲学理念下的生态课堂与受机械论影响的传统课堂区别在于,生态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关注学生生命、塑造学生灵魂、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素养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课堂与立德树人的意义辨析
(一)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阐述
立德树人以立德为核心、以树人为根本,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强调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高度关注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生态哲学理念为导向,改变课堂生态,创建生态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和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
(二)教育生态理念底蕴寻绎
1966年,美国教育学家E.Asbby开始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高等教育,此后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可雷鸣院长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生态学的观点和思想在教育教学领域开始普遍受到重视。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环境,在课堂生态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尤其是生态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力求在这个生态运动中得到良好发展[2]。在生态课堂的教育理念下,课堂要更加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得到“生态氛围”的感染。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
第一,合作共生。生态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的过程。在生态课堂中,学生和教师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教师的付出,学生的进步,不再是教和学的关系,而是教师和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各自生命价值都得到发展的体现。
第二,多维互动。生态课堂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场所,而是多维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立德树人强调人的发展方向,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在多维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得到发展,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生态系统强调生态主体在交互开放的过程中获取能量和信息,生态课堂不是一维主体课堂,而是师生、生生、人与环境间多维、多向、多元、多级互动的课堂。
第三,全面发展。生态课堂中不是以知识的习得为目标,而是以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为教学终极目标。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态系统强调各生态因子的整体协调发展,生态课堂是开放、动态、生成和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抓住教学的本质、抓住学科本质开展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高度协调发展。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生态课堂的价值透视
(一)生命价值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受到机械论范式的影响,传统教学把课堂看成是一个封闭、孤立和机械运转的实体,因此,课堂与完整的教育、丰富的生活和鲜活的生命是割裂的。课堂教学过程按照某教学模式进行简单分解,僵化的理解和操作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为机械的操作,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物化了[3]。为了强调课堂的整体性,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偶发事件”(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会遭到教师无情的剔除,井然有序及对课堂纪律的高度关注,扼杀了变动不居、丰富多彩和思维碰撞的生态课堂。预设的表演舞台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随之消退。
生态哲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生态课堂是生命发展的课堂,课堂中应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性。在生态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展教学探究,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激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4]。
(二)生态群体协调互动性的凸显
受机械论哲学主体一元论的影响,传统课堂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主客体的划分,课堂上教师霸占着话语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选择权、时间支配权,课堂教学成为单向知识灌输的过程,成为教师对学生的改造和规训。叶澜认为,“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大多是被动的和程序化的,尤其在课堂。学生只能按照学校安排的课表上课,只能使用统一的教材,一切行动都必须遵照教师的指令。学校里教师主宰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只能服从教师的意志。……学生只是教育这个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活生生的‘人被埋没和忽略了”[5]。
生态哲学强调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有机联系的观点,生态哲学理念下的生态课堂是多维互动的关联性课堂,师生之间应是和谐、平等、协调、共生的关系。生态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是停留在传统课堂中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表象互动,而是体现在师生思维的对话、眼神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之中,弥漫于整个教学的情境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着多元、多向、多级、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关系。
(三)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动态、平衡发展
机械论影响下的传统课堂是封闭的、机械的、单向的和孤立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课堂教学缺少主动探究、交流合作,学生缺少主动权、选择权。这种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其生活割裂,学生接受到的只是呆板的书本知识,没有形成解决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情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价值观都未能有效形成。
生态课堂是动态、开放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年龄差异、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社会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差异使得课堂教学“意外”不断。知识的不确定性,师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和知识的建构性、发展性使得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生成之中。开放、民主和谐的生态课堂环境使师生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经验交流,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使其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协调发展[6]。
四、立德树人背景下生态课堂的变革之路
生态课堂是生态哲学理念下具有丰富内涵、符合课堂本质特征,顺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精神的理想课堂形态。要使生态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需要做好如下三点。
(一)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生命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教师要把“树人”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课堂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个体差异,要有利于知识和学生生命的生长。
1.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公民,一个具有社会担当和创新意识的公民。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帮助学生寻找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真正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7]。
2.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求,是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展示舞台,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自信,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8]。
3.要尊重学生生命中的差异。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都为生态平衡、生态发展贡献着力量。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学习能力、表达方式、求知欲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回避这种差异,而要利用好这种差异性的资源,使之变为教学资源[9]。朱永新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好的教育不是消除学生的这种差异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和成就自己”[10]。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学会悦纳学生的差异,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改变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实时、适度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绽放出不一样的花朵[11]。
4.课堂教学要指向学生的生命生长。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新时代教育要求教师要具有职业操守和教育情怀。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培养学生回报社会、回报他人的感恩之心;在互动交流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知识的技能。教师通过自身的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并崇尚科学,通过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革新角色,平衡互动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师生主体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仅局限于教学目标支配下的认知互动,还应该关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等深层次的心理互动[12]。
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真实和谐的高层次互动,首先,教师需要从单一角色转向多重角色。在生态课堂中,革新师生的互动角色,不是要完全否定原有的一切经验和方法,而是反思师生互动过程的障碍和不足。在反思性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位置,要用平等的视角尝试与学生互动,要从课堂教学的“独唱者”向“合唱者”转变,从“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从“主动者”向“主持者”转变,鼓励和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频度和深度。其次,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角色要从配合向融入转型。学生角色的转型既是对教师角色转型的呼应,更是教师角色转型的价值体现。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一直处于被支配,被互动的状态,学生的转变需要教师的推动和鼓励,需要教师坦诚的让步和真心的呵护,才能唤醒学生的互动意识,维护好教师与学生间互动角色的平衡。生态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不断提高,学生从“被动参与”到“合作生成”的角色转变,使得课堂互动不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而是一种自然流畅的课堂生态[13]。
(三)深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
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与其生存环境都是相互依存关系的。建立生态课堂必须要建立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增强师生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动态性和交互性。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要抓住教学的根本,而深度教学是把握课堂教学本质的一种积极努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课堂教学要触及学科本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不能浮于教学的浅层,脱离学科的本质,否则课堂环境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生态意义。教师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注意从知识形成的关键点、关节点,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学生思维的最近發展区提出问题。
其二,課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转化。传统观念将“经验”和“知识”看成对立的概念,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强调学生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内在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寻找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点、契合处,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建构,凸显经验的意义。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经验,使得知识和经验相互滋养,相互发展[14]。
其三,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价值批判。深度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对所学习的知识和知识发现的过程进行价值性批判。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的时候,告诉学生概率知识的产生是由于在17世纪中叶,欧洲许多国家贵族之间赌博成风,部分数学家也参与到当时的赌博之中,掷骰子是常用的赌博方式,在掷骰子及分赌注问题中,发现了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概率现象。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学好概率的知识后,是将知识运用到赌博中赚钱还是应该用于服务人们的生活、科学发展如天气的准确及时预报、卫星发射”。当学生对知识进行价值性批判的时候就会体会到知识的真正价值[15],从而树立正确的知识批判意识。
参考文献:
[1]魏敏,张伟平.略论当前中小学的生态课堂的构建:问题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15(6):41-46.
[2]张建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亟待教学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7(2):6-12.
[3]陈玉华.学生立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出发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9-22.
[4]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J].教育研究,2014(8):99-106.
[5]刘贵华,张伟.生态课堂的实践框架与创新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6(7):25-32.
[6]邱磊.杜威教育箴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
[7]陆春庚.职业学校生态课堂的整体变革[J].职教论坛,2017(18):74-77.
[8]张奠宙.数学教育随想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9]郭华.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J].基础教育课程,2019(2):10-15.
[10]朱永新.朱永新教育小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9.
[11]毛清芸,陈旭远.课堂教学实践场域内师生互动:冲突与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4):53-56.
[12]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
[13]徐洁.论生态课堂的四维价值诉求[J].教学与管理,2015(1):1-4.
[14]汤明清.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三生”数学课堂[J].教学与管理,2018(15):102-104.
[15]汤明清,李善良.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0):48-51.
[责任编辑 刘素萍]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ANG Mingqing, LIU Yufeng
Abstract: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calls for the in-depth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cological classroom h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operative symbiosis,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class emphasizes respect for individual life value and differences, highlights the coordin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of ecological groups,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ies and emotions.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la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students; Innovate roles and balance interactions; Deepen teaching and change the classroom ecology.
Key words: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cological classroom; classroom ecology; deepen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