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X证书制度基于终身学习理念而生,其目的在于从能力本位出发发展多种职业技能。但目前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课程衔接不当、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不足等问题。因此,注重衔接,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细化标准,明确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完善体系,确保“X”证书的证书质量;优化培训,建立“学分银行”相关系统;强化师资,着力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及路径
一、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1+X证书制度,可以一分为二地看,“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一是有利于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对学生层面的意义来看,現如今,终身学习理念的诞生,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定位,1+X证书制度基于终身学习理念而生,其目的在于从能力本位出发发展多种职业技能,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颇为有益,有利于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二是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对职业院校的意义来看,1+X证书制度创新发展了职业教育,以1+X证书制度为实现途径,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职教格局,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得到了发展,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三是有利于助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2]。近年来,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日趋深入,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采取1+X证书制度的形式促进改革的发展,坚持以岗位职业技能为需求导向是在之前“双证书”制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更符合社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积极帮助学生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实现精准育人和高端育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一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深远。
二、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
当前,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课程衔接不当。就目前而言,由于缺乏对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衔接,使得1+X证书制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局限性,不能较好地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3]。二是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不足。现阶段,1+X证书制度中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没有进行细分,实施主体、评价对象等较为模糊。三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体系不完善。1+X证书制度实施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等不完善,不能确保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四是对学生的培训与考核不灵活。固定的学习系统是当前职业院校普遍采取的培训与考核方式,不能适应1+X证书制度的需要。五是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还对师资力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对职业院校而言,现有的师资力量尚不具备“1+X证书”教育教学的能力,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层次教师队伍,成为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1+X证书制度下,创新发展了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历证书不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高技能人才赋能,更能促进职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来,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衔接,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做好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衔接,才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关键所在[4],试点专业应对教学组织和证书培训,应从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理清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关系,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局出发,做好综合性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强调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岗位。
在具体做法上,注重衔接,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课程教学标准与“X”证书培训的有机衔接。一般来说,在职业院校教学中,课程教学标准根据课程不同而各异,1+X证书制度中,“1”学历教育与教学是基础,“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提升,在基础知识夯实的基础上提升职业技能,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有机衔接,二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育训一体化。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宽基础,多面向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细化标准,明确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任重道远。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应重视1+X证书制度,深入挖掘1+X证书制度的内涵,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细化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用具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促进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在具体做法上,明确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应分析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对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技能内容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做出具体规定,不同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X”证书应区别对待,使“1+X”证书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证书获取和保证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5]。在具体做法上,细化标准,明确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就是要对各等级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进行细分,紧紧围绕“X”证书的培训标准和考评内容,明确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实施主体、评价对象等,课程设置应兼顾多证书要求。
(三)完善体系,确保“X”证书的证书质量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从完善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入手,做好1+X证书制度实施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等工作,确保确保“X”证书的证书质量,无疑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痛点和难点内容。1+X证书制度下,“X”是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体现,也是学生较高层次职业技能的体现。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应建立运行高效管理机制,成立由校长为主任委员、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主任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任委员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其次,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应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试行)》文件,明确总体要求、试点内容、试点范围及进度安排和组织实施等内容[6]。再次,在监督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如质量跟踪、评价和反馈机制等,加大试点方案执行力度,以便更好地发挥1+X证书制度的作用,确保“X”证书的证书质量。
(四)优化培训,建立“学分银行”相关系统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培训与考核,可以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通过建立“学分银行”相关系统,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习方式较为灵活,从固定的学习系统转变为灵活的学习系统,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在具体做法上,根据相关“学分银行”的系统,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沟通的平台,将技能培训与学术教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促进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7]。对学生而言,职业教育需要边实践边学习,只需要在完成相关的课程后,学完一门算一门学分,将拿到的学分存入“银行”,可以累积所有的学分。各级“学分银行”之间也可以进行学分交换,教育上试行学分互认,各级“学分银行”之间也可以进行学分交换,这样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将“X”证书与“1”学历课程教育中的课程建立关联。
(五)强化师资,着力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
开展“X证书”技能培训活动,为教师的晋升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势在必行。
在具体做法上,强化师资,着力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一是要统筹提升“X”证书培训师资力量。对职业院校而言,应充分利用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做好在职校本培养师资,为“1+X”证书制度的落地与实施提供师资保障。二是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X”证书考核评价培训,建立完善培训师资成长梯队,缓解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三是通过柔性引才等方式,从社会上聘请经营丰富的人才,不断的改革师资来源,充实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将企业中技术操作人才引入教师团队,扩大师资队伍和师资力量,助力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形成。
四、结语
总之,“1+X”证书制度的实施任重道远。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应重视1+X证书制度,深入挖掘1+X证书制度的内涵,重点从注重衔接,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细化标准,明确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完善体系,确保“X”证书的证书质量;优化培训,建立“学分银行”相关系统;强化师资,着力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积极帮助学生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实现精准育人和高端育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林.1+x证书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3):225-225.
[2]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4):9-14.
[3]戴勇,张铮,郭琼.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10):29-32.
[4]俞国红.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电子商务技术专業建设探索[J].办公自动化,2019,0(20):30-32.
[5]罗桂兰.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J].财富生活,2019,0(8X):106-106.
[6]林夕宝,余景波,刘美云.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19,0(8):10-17.
[7]覃海波,黄雪梅.职业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10):87-89.
作者简介:
张剑(1982—),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186140022)和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9YGH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