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琴
摘 要:习作教学是小学低、中、高各阶段的教学重点,也是现实中的教学难点。在目前的教学中,习作教学周期过长、习作教学深入性较低等难题严重影响了习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并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且将习作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融入各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如此,教师能够改变习作教学的教学过程、方法、内容,提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习作教学;教学有效性
在当前教育阶段,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教学理念,如先讲解理论知识,再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最后由教师批改。此外,部分教师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如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微写作活动。这些探索有效地提升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但并未达到探索的极限[1]。在实践中,教师应当将习作教学的范围更深入地拓展到阅读与实践教学中,并且针对传统的习作教学困境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1 结合阅读教学,铺垫习作目标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习作教学内容与阅读教学内容割裂开,比如在习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讲解写作的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引入较多的作文素材用于辅助讲解。这样的教学过程便是将习作教学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割裂开了,忽视了引导学生回忆并应用阅读学习成果的价值。对此,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便为习作教学做铺垫,并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阅读教学的学习成果。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长大了”,虽然主题是“成长与蜕变”,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单元的实际习作训练目标是将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描写具体,而这一单元的阅读文章的主题则如单元导读所说,记录的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阅读文章内容,为习作教学作铺垫[2]。具体而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结合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比如,在《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回忆并记录自己幼时模仿大人开展的游戏。而在《祖父的园子》一文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或者其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祖父母等亲属相处时影响最深刻的事情。教师应当让学生在笔记本中划分出特定的区域,将每篇课文学生回忆的内容进行系统性整理。如此,在习作教学时,教师便可以课文内容以及学生记录的内容作为习作教学的内容,增强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联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 融合实践任务,积淀真实感受
习作是表达的重要途径,而要提升表达的效果,就需要写作者具有相应的经历,以便写作者能够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情感。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结合习作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设计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积淀真实的实践感受,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如此,在习作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进行有效地引导,提升学生习作过程的有效性。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而这一单元的课文则是各种说明文,如说明天体的文章《太阳》,介绍动物的文章《松鼠》和例文《鲸》,介绍物体及制作方法的文章《风向袋的制作》。结合习作例文教材内容,可以认知到若学生对要描写的事物不了解,那么学生便无法写出真实、详细、准确的说明文。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前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习作教学的篇幅,让学生自主挑选动物、植物或者其他事物进行了解,并且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比如,若学生选择“恐龙”这一动物,那么教师便应当引导学生搜集感兴趣的特定恐龙的相关数据,如体重范围、身高范围、体长范围等,以便学生在习作时能过写出详实的数据。若学生选择介绍“风车”、“风筝”等手工作品,那么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了解手工作品的制作材料、工序,并且在了解之后尝试手工制作一个成品[3]。通过为学生设计这些实践任务,教师能够让学生对写作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进而能够更好的结合阅读学习的成果进行习作训练。
3 应用思维导图,辅助构思文章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较为跳脱且逻辑性不强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梳理写作方向、构思文章框架。具体而言,在习作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以此提升学生习作的逻辑性,并增强学生写作的效率与质量。
以《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为例,在习作教学的时,学生往往是头脑一热便选择了自己的心爱之物,然后在实际写作时便陷入了纠结的情况,即学生们不清楚自己对所选择物品的真实喜爱方向。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爱事物的不同类型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以此辅助学生构思文章。比如,学生喜爱的事物是家里养的一只大黄狗,那么教师便可以“大黄狗”为关键词,从叫声、毛发、相处模式、记忆深刻的事情等方面发散,让学生填充细节,然后基于填充内容的丰富、细致程度设定文章内容的结构。如此,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构思好文章的大致内容。在完成文章构思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其他方面再次应用思维导图。比如,以“修辞手法”为关键词,以比喻、夸张等具体手法为次级标题,并小狗的叫声、皮毛等内容分别匹配到比喻等修辞手法中,以此帮助学生构思文章细节内容。如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提升自己的习作有效性。
4 优化习作评析,提升评析效果
评析是习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造成习作教学时间跨度过长的因素。在当前教育阶段中,教师应当对习作的评析进行优化,在原有教师批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环节,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加深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认知程度。并且,通过多环评价环节,教师可以有效评价环节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以《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为例,在学生们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让学生们在小组中轮流互换文章,然后对同学的文章进行评价。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评价建议,评价建议既包括传统的修辞手法应用、病句、标点符号应用等常规方向,也包括看完文章后是否对文章介绍的事物产生喜爱之情等主观化的评价方向。在学生们互相评价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基于其他同学的评价意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适当的修改。最后,教师再收集学生的文章,对学生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批改,并鼓励学生在收到自己的文章后寻找教师进行面批。通过这样的优化策略,教师能够将习作的评价分成多个部分,以阶段式评价的方式提升习作评析的有效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文是表达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策略的设计理念,然后将习作的教学活动拓展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活动中,以此提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积极探索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过程性与激励性评价等优质评价内容的應用策略。通过对习作教学进行多方面的优化和改进,教师能够有效地提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文瑞.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的思考[J].学周刊,2020(08):47-48.
[2]田甜.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开展多元评价的行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杨轶.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证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