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接妙展,丰厚古诗教学

2020-10-26 07:08陈可清
新教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诗文杜甫古诗

陈可清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古诗文精美的语言让华夏子孙代代传诵。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习一首诗走向更深处的群诗阅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适时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一节课中获得更广博的诗歌内涵,从而提高诗歌审美情趣。

一、聚意象,悟诗境——拓展延伸育审美

诗歌意象是鉴赏古诗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古诗文教学要抓住诗歌中丰富的文化意象,引领学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意象美学。在此基础上,整合同一意象的其他诗文进行拓展学习,更能促进学生深入领会古诗意象的精妙,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古诗文化建构。

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学生了解了本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意后,在学习“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时,教师适时抓住“明月”这个意象,开启学生的审美心扉。先是想象: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他仿佛看到什么。伴随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学生看到了一幅幅可感可知的画面,把“明月”“读”成丰满、具象的图画。在此基础上,笔者推波助澜:“此时的诗人想问明月什么?”教学停在了体会诗人的情感上。至此,教师带着学生,借助“明月”,从外在之象到内在之意走了一遭,学生读出了一个无可奈何的王安石,一个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个思乡怀亲的王安石。但如果教学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就缺少了提升。月亮是古诗文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人们常用它吟诗作画。此时,正是拓展吟诵其他含有“月亮”意象诗文的时机。于是,教师相机拓展吟诵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一遍遍吟诵中,学生品味“明月”这个意象带来的唯美意境和情感体验,从意象到意境,从外在具象到内在精神,从一首诗到几首诗,学生不仅仅在学古诗,更是在学文化,这样的古诗教学是丰满富足的、是立体多维的。

二、同题材,品诗情——灵动建构丰底蕴

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题材丰富,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的题材特点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并触类旁通,阅读同一类题材的古诗,从一首诗走向一类诗,让教材通过教师的重新建构变得更有高度。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是首送别体,送别怀人、抒发离别愁绪是古诗中最常见的题材。教学时,教师并不满足于这一首诗的教学,而是适时进行学法迁移,顺势引入《别董大》《赠汪论》让学生通读,并让学生比较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阅读习得这三首诗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但送别的对象、送别的方式不同:《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别董大》以话相送,《赠汪伦》以歌相送。离别相送一直是古代诗人不断吟咏的主题,表达的情感也内涵丰富,或抒发惜别之情,或感慨人生,或安慰、勉励朋友,或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唐朝的送别诗来阅读,在脑海中形成送别文化的思维体系。这样的教学,教师通过整合同一题材的古诗让学生开展群诗阅读,创设了更具张力的语文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经典文化中获得精神食粮,发展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从阅读一首诗到阅读群诗,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课程意识,学会渗透和整合相关资源,拓宽文本的广度。如:思乡怀人诗折射出的人伦亲情、寻根文化,焕发中国人的家园情结和根深蒂固的血脉亲情,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拓展《望月怀远》《回乡偶书》等诗的学习;托物言志诗所富含的生之态度、活之要义,授予我们生命智慧的哲学,激发我们对生命精神的思考,在教学《竹石》时,可以拓展《石灰吟》《蝉》等的学习;边塞军旅诗中描述将士们保家卫国、守边戍疆的牺牲和荣光,传递的是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在教学《凉州词》时,可以拓展《从军行》《出塞》等诗的学习……根据题材构建板块教学,引导学生透过古诗文化,拥有一个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重际遇,感诗心——巧妙链接孕人格

古诗文之所以流传,除了诗词本身的艺术魅力外,还因为每首诗都是诗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是诗人用亲身经历注入的生命内涵。古诗教学要重视把一首诗放到该诗人的人生际遇中去解读,从而实现通过读懂诗人来读懂诗,通过学习诗来走近诗人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春望》时,如果没有联系杜甫的生平就无法真正领会诗人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在课伊始,教师先链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杜甫身处唐朝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时代。当时,“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唐肃宗即位,杜甫前往投奔,在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次年,诗人在长安写下了《春望》。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创作背景后,学习这首诗才能入诗入情。教学前面四句诗时,再链接叛军攻占长安,都城满目疮痍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杜甫面对山河犹在国已破,草木春深城颓败时感伤溅泪的心境。教学后面两句时,相机介绍:杜甫被囚禁于长安半年多,一直思念久别的妻儿。学生产生共情,体会到诗人思亲忧国的情感。教师挖掘出深藏在诗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到杜甫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一首诗认识一个人。杜甫一生命运多舛,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拓展阅读《望岳》《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这一组诗的阅读,学生看到了《望岳》中的杜甫满怀豪情壮志,《兵车行》中的杜甫心系百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身住茅屋心装天下,学生真正触摸到了这个伟大诗人的高贵灵魂。

可见,人与诗,诗与史是不可分割的联结,脱离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来读诗,便不能真正领会古诗的内涵。教学一首诗再拓展阅读诗人的其他诗作,可以讓学生立体地认识诗人,汲取先人圣贤的人格力量。又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拓展阅读他的《春夜洛城闻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陆游的《示儿》时,可以拓展阅读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卜算子·咏梅》;等等。从组诗中感悟诗人的文品、人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史紧密相连,这样的阅读才是一个认知世界、升华人格、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经典古诗文以其语言之凝练,意境之悠远,内涵之深刻,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语文教师应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民族文化滋养学生的生命,从而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洞江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古诗文杜甫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杜甫改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杜甫与五柳鱼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杜甫的维稳观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