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2020-10-26 06:45张少岩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互联网

张少岩

摘 要:高校学生面临着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此时,健康的心理指导,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带来积极意义。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课程体系、师资专业程度等的不足问题,有待解决。在互联网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速度快、信息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等特点,展开更为科学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

引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逐渐发展而不断得到重视。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自此拉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发展的大潮,越來越多的高校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等。在互联网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向专业化、体系化改革。

一、互联网环境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尽管近年来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且纷纷开展了积极的课程建设,但是基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之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反思,仍然暴露出以下的一些问题。

其一,课程未形成体系。很多高校尽管组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仅仅在某一学年集中展开,为期一个学期,缺乏连贯性。其二,教师专业性有待提升。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是由辅导员兼任或负责的,而非聘请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辅导员教师多数身兼多职,工作繁忙,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情绪等传递给学生,专业教师成为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体系有待完备。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体育、德育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室、丰富的主题活动等。以上的分析,都应当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并改善的。本研究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有包括8%的同学感到压力太大。对此,对“轻生”的极端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72.79%的同学没有轻生念头,4.41%的同学经常有轻生念头,22.80%很少有轻生念头。关于具体的理由,有67.57%是因为学业压力太大,有18.92%表示因为被恋人抛弃,有13.51%是由于家庭变故。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结合互联网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并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

1.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环境开放、外界信息大量涌入、信息传播快以及教育形式的丰富与转变等,尽管互联网环境带来的教育变革与便捷化等客观推动了教育工作发展,但过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也带来了多样价值观的传递,使得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主义理论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知识与信息获取的本质,并以此为调节,找到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准则与形式的平衡。内容的科学,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丰富与调整;形式的丰富,则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将多变的形式、灵活的内容载体等传递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引导。

2.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是未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发展策略:其一,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处于社会与校园的交界点,思想变化多、情绪波动大,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形成课程体系,融入每个学期的课程中。其二,做好辅助课程的建设。互联网大环境下,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课堂教学工作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范围内,由此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应当包含选修课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心理讲座等。互联网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教师的单向输入,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不断反馈与输出,由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当是多元的、开放的,与学生积极互动的。互联网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去表达观点、诉说心情,社会也给予了足够的包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梳理思路,完善教学体系尤为重要。

3.组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应当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专业性,聘请专业心理教育工作人员。首先是聘请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随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被建立起来,高校也应当聘请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专业教师等。专业的教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课程讲解,还要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来。组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也在于持续地培训,高校应定期组织培养专业教师队伍,适应互联网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组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开展丰富的教育工作,以充实教育工作的发展。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在当前高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学生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新时期人才。互联网环境下,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高校应主动适应变化,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促成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静.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法制博览,2016,18(9):109—110.

[2]管龙陵.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8):116—117.

[3]董英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21(10):96—9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互联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