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奖
摘 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数学虽然不是语言学科,但是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艺术及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抓好课初的三分钟,才可确保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文章基于课堂导入对教学的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实践及所总结的课堂教学经验,探讨了有效课堂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导入;趣味导入;悬念导入;问题导入;情感导入
根据课堂运行的流程,完整的课堂包括课堂导入、课堂教学、课堂收尾三个重要部分,其中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对整节课的教学发展及学习效率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数学课堂导入的作用,疏于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设计:部分教师出于所谓的节约教学时间、抓紧教学进度的目的,直接进入教学主题,学生的思维一时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有的教师东扯西扯,谈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实则浪费时间;更多的教师则存在导入过于平淡、缺乏变化的问题,无法吸引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生对新课缺乏期待,课堂气氛凝滞。这些都是对数学课堂导入缺乏重视和有效设计的结果,不利于快乐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课堂效率受到影响。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磨刀不误砍柴工”,如何利用好课堂开始的两三分钟时间来奠定高效课堂的基调?这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下些功夫。
一、趣味导入,奠定快乐学习的基调
学习兴趣作为不可或缺的积极学习心理与情绪,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趣味导入,能够活跃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进行趣味数学课堂导入的创设。
一是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趣味的故事总能让小学生兴致盎然、欲罢不能,通过趣味故事进行数学课堂导入,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心理特征,有意识地搜集整理或者编创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进行导课。比如,对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几分之一”这一知识的教学,笔者这样进行故事导入:“一天八戒出去找水喝,发现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我们一共四人,那每个人吃四分之一。嘴馋的八戒不乐意了:‘那不行,瓜是我找到的,我起码要分六分之一。悟空笑而不语,满口答应。结果分到八戒手里的瓜却比其他三人的还少,气得八戒直瞪眼。原来,六分之一比四分之一要小呀,看来数学没学好是要吃大亏的!”学生都被逗乐了,想不到小小的数学知识竟然可以这么生动有趣,进而怀着更高的学习热情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二是通过游戏导入活跃气氛。有效的数学课堂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而有挑战性的趣味小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给学生提供寓教于乐的学习空间。紧张刺激的游戏活动,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例如,在“倍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请一组6位学生围成一个圈,给出任意的数字,如3、7等,让学生从1开始数,每遇到3或者7的倍数时拍手下蹲,不是3或者7的倍数时则拍手。出错的学生依次被淘汰,最后一起表演小天鹅的舞蹈以示惩罚;获胜的学生获得小奖励。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高速运转,同时游戏的紧张刺激也给学生的口算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出错时的囧态、手忙脚乱的样子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数学课堂充满了欢笑,惩罚环节的滑稽搞笑场面更是将游戏推向高潮。
趣味课堂导入融洽了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实施做好了铺垫。
二、悬念导入,营造知识探究的氛围
好的课堂需要如同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并一步一步地牵引着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小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尤其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悬念性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课堂中悬念的设置,需要找准认知冲突之处,即与学生已有认知相互矛盾之处,使学生怀着猎奇与探究的心理投入课堂之中。例如,对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围绕“二月的天数”这一知识点进行悬念设置:“李华同学今年9岁了,他过了9个生日;他的爸爸今年35岁了,但有意思的是,李华爸爸一共只过了8个生日,比儿子还少过了一个生日!”“那怎么可能,不是每个人每年都要过生日的吗,李华的爸爸比李华大了26岁,不是要多过26个生日吗,怎么反而少過了一个生日呢?”学生纷纷觉得不可思议。“某些年份的某个日子是十分特殊的,不是每年都有的,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就能够解开这个谜题了。”教师回答。学生满怀期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才知道原来李华爸爸是2月29日出生的,疑问解开后内心豁然开朗。
此外,在学生思维障碍处设置悬念也是很好的导课方式。比如,在“循环小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一开始给学生布置几道笔算题:①10÷4、1.6÷0.25;②10÷3.3、2÷22。并让学生上台解答。在计算过程中,所有学生对①中的两道题都能顺利地算出答案,但是在计算②中的两道习题时,却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两个式子都除不完,怎么办?此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循环小数”的概念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了这类“除不尽”的除法算式商的表示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设置悬念进行导课,如同给学生抛下挂有香甜诱饵的鱼钩,刺激着学生的味蕾与神经,使学生循着教师给予的提示来探索知识的“秘密花园”。
三、问题导入,提供思维发散的载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其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的是问题。问题引领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进行导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与学习探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