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明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纽带,是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江苏时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江苏乡村振兴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2017年视察徐州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江苏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就领会好、领会透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思想,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盐城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在新时代,盐城市要顺利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亟须发挥乡村文化凝魂聚力的价值功能,激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聪明才智,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乡村文化建设对盐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其中,就盐城而言,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盐城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盐城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务工或者落户,乡村客观上出现了人口日益减少和发展缺少人才的现象。这对乡村振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增强农民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更重要的是能拓宽农民增收门路,提升农民创业必备的技能,使扶贫向扶“志”和“智”转变。通过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充分发挥农民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对于盐城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极其重要。
乡村文化建設有利于盐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从盐城实际看,盐城是典型的农业大市,2019年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1.1%,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市总人口40.8%,农村面积、农业总量,几乎是苏锡常三市总和,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相当于苏南五市之和。这就决定了盐城乡村振兴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工作要比苏南地区复杂得多,农民民生保障要比苏南地区艰巨得多。虽然农村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乡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还急需改善。
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当前,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的变局,盐城农业农村正处于转折、转型的重要关口。乡村文化建设与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脉相承,就是要坚持文化兴农、产业兴农,以乡村文化建设为灵魂,加快构建现代乡村文化建设体系,提高乡村文化建设创新力、竞争力。这对于盐城而言,既是提升乡村振兴的有力信号,也是推动盐城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盐城土地总面积、海域总面积、耕地总面积为全省第一,把乡村文化建设的文章做足,就能有效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因此,必须抓住乡村文化建设的这个关键,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动盐城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盐城乡村文化建设现代化,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盐城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盐城农村发生了沧桑巨变,在群众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乡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盐城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相对缺乏。盐城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仍然比较落后,乡村青年大量流向现代化城市,致使农村文化建设人才比较缺乏。盐城乡村文化中杂技、淮剧等文化瑰宝历史悠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但是由于经济效益回收周期较长,造成很多年轻人迫于生计不愿继承父辈技艺,导致这些优秀乡村文化在部分农村地区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文化干部队伍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年龄老化、业务不专等问题比较突出,绝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不懂文化管理,更谈不上文艺专长。
盐城乡村文化阵地需要完善。在部分农村地区,乡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能够开展活动的部分乡镇也主要以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主要为老年人和妇女,很难看到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正由于农村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不良文化乘虚而入。在一些农村,民间“吹寿”“做佛事”的队伍生意兴隆。这些不良文化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盐城乡村文化趋同化。盐城着力打造红蓝白绿四色文化品牌,红色代表新四军文化,蓝色代表海洋文化,白色代表海盐文化,绿色代表湿地文化。盐城还是杂技、淮剧的主要发源地,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但是当前,伴随着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地区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使得盐城乡村文化和其他地区农村一样也出现同质化、趋同化现象,比如民俗表演、农家乐、民宿等。正如有专家直言:“如果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十五年,五千个村落就会跟六百多个城市基本一样了。”
新时代提振盐城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让乡村文化“动起来、活起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动力。
坚持党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为盐城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强人才和阵地保障。搞好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一要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关心了解乡村文化,及时协调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改进完善综合考核办法,市对(县、市、区)、县对乡镇要按照“六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行差别化考核。要旗帜鲜明地选拔重用经受农村锻炼、实绩突出的乡村振兴干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健全并用好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为农村干部松绑减负、撑腰鼓劲。二要强化规划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科学规划、注重长远、从容建设,追求质量。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以多样化为美,把挖掘原生态乡村文化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三要强化投入保障。不断完善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公共财政要向乡村文化建设倾斜,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盐城乡村文化建设。按照“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要求,巩固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主阵地,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注重创塑特色和品牌。一要弘扬红色文化,发挥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新四军铁军精神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形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社会氛围。二要加强淮剧、杂技、海盐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打造平原地区、河湖圩区、沿海垦区、里下河湿地等各具特色的地理文化标识。三要推动文化下乡,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作用,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和体育健身活动,举办庙会、非遗展演等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四要营造文明乡风,充分发挥新乡贤、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农村陋习,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五要广泛开展盐城好人、文明家庭、乡村好青年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树立勤劳致富美、环境整洁美、文明和谐美的生活观。
坚持以生态文明为依托,推进盐城乡村文化建设。盐城成功创成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是盐城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响的品牌,盐城完全有条件也最应该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一要把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命线,有效推进保护和治理,展现盐城乡村文化建设的“最靓颜值”。二要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做法,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要加快实施村庄绿化提升工程,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让每个村庄都是“绿树村边合”,“花木四时新”,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三要积极开展田园综合体、特色田园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活动,每年打造几个省、市特色田园村。对直接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区域和农户,加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四要严控污染源头,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尽快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五要结合“263”专项行动,继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治理,全面治理农村河塘沟坝,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展现盐城乡村文化建设新景象。
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做好盐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一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制订“一村一策”发展规划,通过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统一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集体经济,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确保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18万元。二要针对百万在外务农人员群体,研究出台鼓励返乡创业就业政策措施,实施返乡创业就业工程,引导和带动更多群众投身创业大潮。三要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乡村教育提升和健康乡村建设行动,重点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四要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市域行政村双车道四級公路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