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桑植县白族民歌风格与演唱探究

2020-10-26 02:21李娉婷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白族民歌

李娉婷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位于湘西桑植县的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纯正、传统的白族民歌也逐渐失去了一些原有的生态特色。但是桑植白族民歌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文章就我国湘西桑植县白族民歌的风格和演唱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白族民歌的演唱技巧以及风格,以期推动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民歌;白族;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073-02

白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桑植县的白族居民很多都是之前从云南大理迁徙过来的,后来居住在湘西的边陲,位于武陵山脉腹地。桑植白族一直处于一种独立的环境之下进行生活,桑植白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语言,因此文化的传承大多都是通过口头形式代代相传。而民歌大多都是口头创作的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居住的环境非常山清水秀,使得桑植白族人民表达倾慕与爱恋等情感时大多都是通过音乐。白族民歌是一种淳朴古拙、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间音乐。

一、湘西桑植县白族民歌的类型

桑植县位于湘西边陲,是一个以白族、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区域。桑植县的人民以歌传情、以歌代语,动听的民歌是乡亲们沟通交流的纽带,其中以白族为代表,能歌善舞。白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曲式结构鲜明,被白族人民代代传承。桑植白族民歌的呈现形式主要有情歌、花灯调、山歌等,能够将桑植白族人民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民族变迁、思想情感等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源流歌

顾名思义,源流歌是白族人民传唱的能体现民族迁徙的民歌。白族人约于公元13世纪时到桑植县,并在这里安定下来,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有约10万人。桑植白族的著名源流歌有《十送》、《拜祖师》等,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源流歌曲折回环,悲壮高亢,能够体现出创业的艰辛和困苦,在歌曲中表达着对先人的敬仰怀念和对大理土地的难以忘却之情。

(二)花灯调

花灯调是白族一种非常流行的传统艺术。在演出过程中,不光有单个人的花灯,还有由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等不同数量的人来演唱的花灯。通常情况下,是由一男一女随着锣鼓点子,一边唱一边跳。花灯调精练、活泼,具有极强的节奏感。桑植白族花灯调是白族曲调与汉族小调融合而成的,具有歌舞性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花灯调流传下来,并且传唱度很高,还有伴奏和舞蹈。花灯调欢快活泼,具有规则的节拍、鲜明的节奏和极强的舞蹈性质,表演时气氛十分热烈,能够表现出欢乐喜庆的氛围。

(三)山歌

山歌有着悠长的节拍和高亢的曲调,通常在高山田野中演唱,能够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表达出来,还能够表达出内心的苦闷。白族的山歌流传于各种民间艺人之间,山歌要求嗓音嘹亮,同時演唱随性,歌曲短小,旋律悠扬。山歌演唱的地点大多是野外乡间,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山歌的内容能够随着情感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四)小调

桑植白族的小调风格淳朴,以山歌和风俗歌为基础,是对外来音乐元素进行吸收,并且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演化而成的。通常情况下,小调应用于群众性的表演场合和娱乐场合之中,是一种深受白族人民喜爱的民歌。小调具有广泛的题材,例如革命斗争、婚姻美满、历史故事等,小调的歌词简洁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且通俗易懂,其中包括七言句、四言句等,被传唱的小调多达上百首,大多是一段式的曲式。

(五)情歌

情歌能够将白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表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农闲还是劳动的时候,都能够听到情歌。显而易见,情歌是男女表达爱情的歌曲,是白族人民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通过真挚的情感和淳朴的语言,加以清新的调式、优美的歌词体现出白族特色。白族情歌利用多样化的修辞方式找出词语中的规律,并将其完美结合。具有歌唱性质的语言与节奏,虽然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却都体现着雅致与风趣。白族人民能够通过情歌将对爱人的思念表达出来。

(六)盘歌

盘歌是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通常由两人对唱或者组队对唱,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如果一方回答不出来便为输者接受惩罚。在欢乐融洽的氛围中对唱,能使演唱者心情愉悦,使演唱氛围其乐融融。盘歌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也是其深受白族人民喜爱的原因。

(七)童谣

童谣通俗简短,能够将童年时长辈的关爱表达出来,是白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谣有耐唱性的特征,最大的特点是从生活中取材,通过想象力为其赋予欢快的节奏,能够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祭祀调

祭祀调是白族人民祭祀时祭祀者或者巫师演唱的曲调,能够将宗教信仰和祭祀程序反映出来。祭祀调包括《五更曲》、《哭父母》等多达数10种的形式曲调。祭祀调通常用唢呐伴奏,能够将对死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表达出来。其演唱特点就是唱调和词曲即兴发挥,形式原始古朴。由于词曲近乎于口语,而且从唱法上来讲,以真声为主,因此运用口腔较多,比较注重吐字以及对情感的正确把握。

二、湘西桑植县白族民歌的风格

(一)歌唱语言原始粗犷

桑植白族所创作的歌曲形式多样,内容也相当广泛,涵盖了桑植白族日常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桑植白族的歌曲能够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劳动实践、生活习惯以及居住地域的自然景观等,因此,桑植白族民歌也可以称之为能够展现桑植白族社会历史变迁的百科全书[1]。同时,桑植民歌还能够展现出桑植白族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民族性格、道德伦理、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桑植白族在表达爱意的时候大多应用歌曲,但是和其他的民族不同的是,桑植白族的歌曲当中称呼女性大多使用的是“姐”这个字眼,例如“一把扇子二面花,情姐爱我我爱她,情姐爱我年纪小,我爱情姐会当家。”率真的言语以及大胆的表达,能够展现出桑植白族那种原始、淳朴的特点。

(二)内容侧重群众自娱

桑植白族居住的地区大多都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因此桑植白族经常通过唱歌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歌曲清幽哀怨、高亢明快、风趣活泼等。桑植白族在田间劳动的时候,经常会通过歌声来表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劳动的情感,例如在劳动的时候哼唱的“一颗谷种撒田里,一身汗水呀一身泥,不怕太阳晒,哪管风和雨”等。这些歌曲的主要作用就是娱乐作用,并且这些歌曲也逐渐渗透到桑植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目前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三)旋律善于叙事抒情

桑植白族创作的歌曲在抒情和叙事方面各有所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出桑植白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思维特点。桑植白族创作的歌曲大多都是直抒胸臆,很少有托物起兴等手法。汉族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是“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且“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而桑植白族人民创作的歌曲与之不同,其本身更加具有一种明快的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出桑植白族人民乐观、豁达、大度、豪放、热情、开朗的民族性格

三、湘西桑植县白族民歌的演唱技巧

(一)重视气息的运用

桑植白族人民在演唱的过程中声音非常高亢嘹亮,韵味十足,因此,桑植白族人民在唱歌的过程中对于呼吸技巧的把控是非常到位的。在进行歌曲演唱的时候,桑植白族人民通常使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方法使得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腰腹部有一种胀胀的感觉,在吸气的时候气体会进入腹部然后配合胸腔进行发声。因此,桑植白族人民在唱歌的时候气息非常的稳定,对于气息的整体运用也是相当熟练的。

(二)强调吐字功夫

桑植白族中的一些演唱者提出,若要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展现出白族的民族特点,更多的是要重视归韵,咬住字头,把握好字腹,并且在每句歌词的收尾部分,一定要保证发音的正确。从古至今,“字正腔圆”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中的永恒话题[2]。民族唱法是我国传统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体,它也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要唱好传统的桑植白族民歌,尤其是一个非白族人要想唱好桑植白族的歌曲,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桑植白族一些方言的发音,并且在演唱的过程中保证字正腔圆,只有这样,才可以展现出桑植白族传统的民间音乐风格。在演唱桑植白族的歌曲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够使用普通话来演唱,这样就会失去白族语言的魅力和歌曲的韵味。

(三)懂得共鸣的调节

关于共鸣方面的理论,桑植白族的歌手大多都没有办法详细地描述它,但是在桑植白族人民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唱腔或者歌曲的内容对自身的共鸣腔进行相关的调整。一般演唱当中所说的共鸣腔包括胸腔、口腔、咽腔、鼻腔。胸腔主要指的是演唱者通过深呼吸,进而通过鼻、咽腔获得一种高位置的共鸣,而桑植白族人民在演唱的过程当中经常使用这种共鸣腔。并且桑植白族人民在发声的时候也会带有一些鼻腔音,这样就会很容易将声音送出去,然后发出洪亮高亢的声音。

四、结论

综上所述,桑植白族民歌的风格、类型及其演唱的方式等对于我国的现代音乐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要想演绎出更加具有民族特点的桑植白族民歌,就要对桑植白族的语言特点和发声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民族情感,这样才能够展现出具有白族风格的音乐。

参考文献:

[1]刘窈.白族民间歌曲的类型及文化内涵[J].牡丹,2018,(2X):70-71.

[2]李函彦.民歌是人民的心声[J].明日风尚,2018,(11):16-17.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白族民歌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藤县水上民歌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白族敬酒歌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穿花衣 唱民歌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