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年兰
摘 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使学生阅读小说能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求我们从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方面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从而让学生获得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关键词:初中生;小说;阅读方法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一、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在教学小说时,要求学生在文章找出描写人物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活动等的语段或句子,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体验人物的品质和性格,从而揭示作品主题。在小说《故乡》中,鲁迅先生运用对比的修饰手法来描写幼时的闺土和中年的闺土的外貌变化:“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两处描写,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迅哥儿”幼时家境的富裕,连佣人的儿子也能戴上“小毡帽”和“银项圈”;而“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又让我们看到,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家境的落魄,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二)从分析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就是属于侧面描写。
(三)从分析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在《故乡》里,鲁迅写道:“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这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段话中既有表情、动作,也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欢喜”是闺土见到了自己童年的好友;“凄凉”的是世态炎凉使他倍感痛苦、难堪;一声“老爷”写出了闺土所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反映出了家民闺土和知识分子的“我”最终有隔阂了。
二、抓住主要的故事情节
(一)整体整知,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语文教材的课后研讨练习中,对小说都提出了复述故事情节的要求。如《我的叔叔于勒》《芦花荡》都有此要求。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小说,复述故事情节。
(二)找出线索,理清故事情节。小说大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指导学生找出线索,是快速理清故事情节的方法之一。
以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全篇围绕“我”送木雕——逼“我”要回木雕——“我”被迫要回木雕的情节来展开反映主题的。
以人物为线索,如小说《蒲柳人家》中以何满子为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他机灵活泼、调皮可爱,又充满稚气。在小说的整个结构中,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乡》中的“我”也是线索人物。
以人物命运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的命运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三、理解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深刻意义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驅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如《孔乙己》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介绍,巧妙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使读者了解到孔乙己生活在阶级对立、贫富悬殊、人与人关系十分冷漠的环境中,这种环境造成了孔乙己最后悲惨的结局。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又如《故乡》的开头中写的:“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反映出了当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困苦的生活,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而做铺垫。
总之,指导学生阅读小说要从分析它的三要素入手,仔细揣摩,就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小说内容,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参考文献:
[1]徐佑国.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实践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4).
[2]徐新燕.浅谈初中语文的小说教学[J].语文天地.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