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生忠
(作者单位:西宁市湟中区扶贫开发局)
产业帮扶、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医疗救助……一项项精准脱贫的政策在湟中的山山水水间落地生根,改变了昔日的贫穷图景,也振奋着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上新庄春色》杨金花/摄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全县28565人摆脱贫困,1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13.7%降到0.23%。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是艰苦卓绝的攻坚决战——470余名党员干部签下军令状,数千名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入户动员10万多人次,集中培训1100多场次,全面打响了一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大会战。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
2016年以来,湟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带领46万湟中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集中精力、尽锐出战,经过万众一心、决战贫困的不懈探索,终于迎来了全县脱贫“摘帽”的伟大胜利!
在湟中,贫困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经久未解的头等难题。2001年,湟中县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全县380个村有156个是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127户、29092人,全县每12个农村人口,就有1个贫困人口,全西宁市每两个贫困人口,就有1个在湟中,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3.7%。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期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这是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
湟中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之于湟中,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全局和战略;不是权宜之计,更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
开弓没有回头箭,脱贫只是单程票。为实现决胜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全县上下同欲,层层推进,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教育、产业发展、工程管理、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纪律作风监察、资金监管、扶贫协作等9大部室,由县级领导担任各部室指挥长,牵头协调开展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各贫困村组成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负责的工作班子,打通“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了县级统筹抓、乡镇直接抓、部门分工抓、村级具体抓的脱贫攻坚工作组织体系。
同时,建立健全县级领导联系乡镇、贫困村工作制度,实施县级领导“包保”制度,每一名县级领导包片负责乡镇、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每年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工作责任,量化工作任务,层层压实攻坚责任。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2015年以来,湟中县先后从乡镇、部门选调25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择优选调2名副科级干部配强办公室班子成员,新招录乡镇事业、行政人员150名,选配贫困村第一书记156名、驻村扶贫干部313名,40个县直机关单位选派干部包保224个非贫困村,全力探索决战贫困新路径。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湟中县按照“贫困人口一个不漏、非贫人口一个不纳”的要求,加强低保政策和精准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完善农村低保家庭贫困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以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作为主要指标,统筹考虑家庭成员残疾、重病、教育等刚性支出因素,结合“五看法”,通过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回头摸底等措施,综合评估贫困程度。2016年初识别贫困户9672户、31418人,经多轮动态调整核查,全县贫困人口规模为9127户、29092人。
“危旧房改造政府补助了2万5千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补助了2万1千多元,妻子和孩子生病报销了2万多,还有贴息贷款5万元、孩子们的教育补贴等等……”上新庄镇申南村脱贫光荣户芦富邦,第一次细算起脱贫攻坚以来政府为自家的投入,惊讶得连连咋舌。
芦富邦,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家庭年收入从原来的4000多元增长到了2万多元,于2017年底顺利实现脱贫。说起今天的日子,这位曾经的贫困户、现在的脱贫光荣户眼里放光,“是党让我过上了好光景”。
说的是实话,道的是真情。
产业帮扶、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医疗救助……一项项精准脱贫的政策在湟中的山山水水间落地生根,改变了昔日的贫穷图景,也振奋着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产业带动出活力,黄土也能生“黄金”。按照“川水菜、浅山草、脑山药”的思路,湟中打造西纳川、云谷川环形现代农业示范带和小南川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培育露地蔬菜、特色果蔬、中藏药材、畜禽养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区域化特色扶贫产业,辐射带动了1.8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山乡人家》孙重成/摄
《卡阳朝阳》张生昕 /摄
产业亦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2016年以来,湟中县所有产业扶持项目户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除低保兜底户外),先后拨付产业资金1.29亿元,涉及贫困户6780户、23822人。投资4535万元建成中藏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引进入驻合作社(企业)17家,示范引领群众种植中藏药材3.43万亩,辐射带动贫困户550户。投资2700万元实施乡趣卡阳、上山庄花海等9个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辐射带动1100余户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增收。投资2.7亿元实施光伏扶贫发电站联建项目,全县156个贫困村,4919户贫困户、16105名贫困人口受益。引资1.5亿元建设多巴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667户贫困户直接受益。发挥金融优势,累计为贫困群众、扶贫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放借贷款2.85亿元,贴息871.5万元,有效解决了发展产业融资难问题。建成211个农村电商服务点,覆盖贫困村74个。统筹整合扶贫资金1.96亿元,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工程,38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破零”。
长期以来,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挣不到钱都是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湟中县认真做好脱贫攻坚与农村低保、临时救助等惠民政策的有效衔接,及时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户保障范围,累计为贫困户发放低保金1.17亿元。建立健全临时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累计为2052户贫困户发放临时救助资金934.3万元。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认真落实贫困群众就诊“一免十减十覆盖”政策,全额资助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累计为1.87万人次贫困人口报销基本医疗费7043.61万元,落实大病救助、民政医疗救助资金3533.19万元。投入专项资金860.37万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精准扶贫健康保”,为10478人(次)理赔“健康保”629.34万元。全面实施贫困家庭学生十五年免费教育,贫困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累计为30612人(次)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3642.6万元。实行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累计资助2340人(次),发放资助金1133.2万元。投资4347万元实施劳动力培训,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768人次,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222人,安排生态管护岗位1254个,实现贫困户劳务收入5370万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湟中县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组建扶贫协作办公室,强化南京市栖霞区与湟中县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学习,两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率团互访8批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互访27批280余人次,栖霞区组织130余名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专家人才赴湟中县帮扶指导,先后投入3000万元实施玉拉智能温室大棚、泥麻隆中藏药材加工基地等10项产业协作项目,带动46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构建形成栖霞区和湟中县“街道与乡镇、社区与农村、园区与园区、村与企业”的“四维”协作框架。加强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定点扶贫对接,住建部先后选派2名业务骨干到湟中县挂职帮扶,投资1570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强化社会合力攻坚,建立健全“双帮双联”工作机制,社会各界累计捐款捐物1600余万元。
《特大湟中暖锅》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脱贫攻坚中,湟中县坚持把“思想脱贫”作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治本措施,始终坚持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激活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广泛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宣讲,制作思想脱贫宣讲示范课、“第一书记”聊扶贫动漫,播出脱贫攻坚电视专题节目,讲好扶贫故事,提炼脱贫经验,讲清政策、扶出志气、夯实人心。先后开展思想脱贫集中宣讲825场次,累计培训2.2万人次,发放扶贫宣传资料6万余份、扶贫宣传播放器9000余个。制定《湟中县贫困户励志奖励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筹资166.3万元,对全县选树的10名“脱贫致富明星”、10名“扶贫创业明星”及77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示范带动效应好的“脱贫光荣户”进行了表彰奖励。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推进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指导贫困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乡贤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强化贫困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工作,配置文化活动器材293套,建设文化活动场所80个,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
《舞后小憩》张学东/摄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需要我们心怀人民,脚踏实地,弯腰扛鼎,负重前行。湟中干部群众深知“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在2019—2020年两年时间里,湟中将全面实施脱贫产业提升、住房安全保障、转移就业脱贫、教育脱贫、医疗救助脱贫、生态建设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扶贫、金融支持扶贫、村集体经济壮大、扶贫扶志等十二项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攻坚质量,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