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建设行业信息化新体系

2020-10-26 05:45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信息中心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0年19期
关键词:住房房屋北京市

文|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信息中心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通过8大平台的整合,形成了涵盖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行政审批业务办理、综合执法监管及委内除纪检、监察外的财务、档案等日常办公管理的所有业务支撑。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通过8大平台的整合,已完成数据层面统一,实现委内数据全贯通,并由2017年77个业务子系统整合成了59个业务子系统,其中房屋管理类子系统21个,工程管理类子系统21个,信用管理类子系统6个,综合管理类子系统9个。涵盖了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行政审批业务办理、综合执法监管及委内除纪检、监察外的财务、档案等日常办公管理的所有业务支撑。

一、北京市建筑工程监管与服务平台

北京市建筑工程监管与服务平台始建于2016年,主要完成招投标信息、施工许可信息、安全监管信息、质量监管信息、建材监管信息、竣工备案等工程全周期信息的融合,搭建了工程数据中心及信息综合平台,从综合统计、工程沙盘、专题监管等几个角度对信息做了初步的展示,打破现行业业务系统规则,以数据对象、业务协同、监管指标为出发点梳理数据资源,以工程、企业、人员为对象组织数据,以施工许可(施工登记)工程串联委内工程建设全周期管理,以企业社会信用代码,人员身份证号串联企业、人员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可视化、订阅化,实现业务数据管理底数清、责任明。

通过对建设行业业务运行的监控,对单个项目批后执行情况、不同业务间相互影响等进行综合监管能力的建设,用数据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实现各类业务的双随机抽查、两场信息联动监控、业务批后监管以及综合信用打分与应用。

基于物联网设备的不断接入、AI技术的不断渗透,通过视频人脸识别、人员行为分析及预警,收集建设工程现场不安全行为目标样本,实现智能监管。

融合BIM技术,推进数据资源成果的深度应用,为建设管理提供多尺度仿真模拟和分析功能,进一步提高数据资源辅助决策的科学性,探索依赖BIM完成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落地方案。

针对委内、市区、相关委办局之间的专项数据的共享需求,形成体系化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数据回流机制,形成数据汇聚及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各类需要北京住建委数据的角色:对上服务领导、对下服务各区建委、对内服务各处,横向服务兄弟委局,对外提供企业数据服务。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

二、北京市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

北京市房屋全生命周期平台是基于2007年全市国有土地房屋普查、2009年补充调查,在初步摸清了当年的房屋存量和使用状况的基础上,2010年以楼幢图元为核心、物理楼盘表为载体、房屋编码为标识,通过与测绘、交易权属等房屋管理业务数据关联,实现全市房屋基础数据管理和动态更新。同时,采用地理信息(GIS)技术,按“土地-楼栋-房屋-产权人”的架构,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实现房屋基础信息的直观展示和空间分析。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更新建设,房屋全生命周期平台以房屋编码为房屋唯一“身份证号”,整合测绘、房产测绘、预售许可、期房交易、现房销售确认、现房销售、存量房交易、房屋安全、物业管理、住房保障等多个服务与监管专题数据;将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掌握前期施工建设、交易管理、不动产登记、物业安全等保有期管理以及征收拆迁房屋灭失信息进行关联,以房屋为核心,实现房地产项目开发、施工、竣工、交易、住房保障、物业和房屋安全等各环节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房屋自开工建设-交易转让-保有期-拆除灭失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建立了交易、租赁、物业、房屋安全等业务专题图层10余个,支撑了市场处、住房制度改革处、物业处、城研中心、物导中心、建材办等多个部门业务,为委内外多个系统和部门提供政务数据共享及决策分析支持。

三、北京市住房保障决策支持与信息平台

北京市住房保障决策支持与信息服务平台始建于2015年,以“一库五系统”的建设思路,围绕“规划建设、审核分配、后期管理”三条业务主线,建设保障房源和保障家庭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建设全程可控、保障对象资格动态跟踪、房源分配公正透明、配后管理规范有序,支撑住房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核心功能包括保障对象、房源建设、房源管理、配租管理、配售管理、公租房合同和补贴管理等。

组件化开发模式、增强平台灵活性。平台的架构设计充分考虑了政策变化风险,快速支撑了政策落地。一是支撑保障资格演变过程。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审核分配方面,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了“三级审核、两次公示”的审核管理、日程审核和集中审查;根据《关于完善本市公租房分配管理政策的请示》(京建文〔2017〕63号)、《关于优化住房支持政策服务保障人才发展的意见》(京建法〔2018〕13号)等文件要求,平台支撑家庭人员数量和结构变化,对保障资格的灵活配置和管理;落实中央“以满足新市民为主要出发点”,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非京籍家庭(新北京人)纳入保障范围,实现新北京人及无房职工申请公租房资格核验、房源分配、合同签订、租后管理等全过程管理;结合 “三城一区”及其他国家或本市重点功能区建设,按照“租购并举、以租为主、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原则,面向人才供应公共租赁住房,平台支撑属地区人民政府或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建设筹集和分配管理,只租不售、循环使用,以此,吸引人才在京就业创业,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根据《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的要求,精简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格、审核过程的35份材料,平台对资格申请、审核、变更、复核等业务申请材料及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实现了申请家庭“只跑一趟”等。二是支撑保障房源的筹集和管理,提高房源供给数量和质量。保障性住房是百年大计,要周密制定房源筹集计划,平台支持分配建设、收购、趸租等各种房源筹集方式,并对所有房源筹集项目实施动态监管,使市领导及各级政府部门快捷、方便、全面地掌握住房保障情况,并依此做出决策,增进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提高保障房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三是创新审核分配机制,确保分配公平公正公开。据《关于完善本市公租房分配管理政策的请示》(京建文〔2017〕63号)、《关于市场租房补贴申请、审核、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建法〔2015〕16号)等政策要求,在房源分配过程中,严格执行“公开摇号、顺序选房”,做到分配政策、分配程序、分配房源、分配对象、摇号过程、摇号结果“六公开”。强化以区为主,不再组织全市大摇号,市级统筹房源,各区组织分配。平台支持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的公租房保障方式,推进公租房货币化,实现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通过对供需的科学分析,严控分配环节,加强后期管理,实现公平公正分配。四是完善保障房动态监管和运营服务体系,确保住保事业持续发展。保障房入住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按照谁持有、谁管理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部门联动、社会共治、加强行政处理处罚力度。重点抓好公租房违规转租转借行为,在后期监督管理方面实行物业管理、社会管理和使用监督管理“三位一体”模式。通过平台应用,有效支撑房屋使用监督、家庭情况动态监管、房屋调整调换、入户检查等工作,同时加强欠租、骗租等违规行为的监管,确保老百姓住得进,又能住得好。

多部门数据共享,促进业务协同。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平台与公安、民政、地税、社保、公积金、民政经济核对中心等委内外数据对接,实现资格申请、变更、复核业务实现名下房产、社保缴纳等联网验证,提高审核准确性。与房屋平台、存量房平台、权属交易系统等委内数据对接,实现网上选房、签约。与北京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数据对接共享,实现公租补贴、市场租房补贴在线发放,缩短补贴发放时间。房屋后期监管过程,与房屋平台数据对接,实现保障家庭购房动态监管。同时,依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共享海淀区住保业务数据的批复》,为满足海淀区房管局等区相关系统个性化业务要求,将保障家庭资格、房源、合同等数据进行共享,为区住房保障个性化业务提供数据支撑。

初步探索大数据分析,辅助领导决策。平台利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对人均收入、家庭结构、低保低收入、分散供养等因素出发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保障对象画像,通过家庭、收入、人口等模型推演,支撑应保尽保等政策落地。同时,构建了住房保障数据指标体系,通过规划、建设、筹集、实物分配、货币补偿等指标、建立保障供需关系分析模型,对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平台始建于2011年,通过汇聚现有业务系统中企业、人员、项目等基础信息,利用采集获奖信息、社会信息、执法和行业监管等信息,实现企业、人员和项目的互联互通和历史溯源查询。通过对监管数据的分析,建立对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企业和人员信用综合评价体系模型,实现对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监管的企业和人员科学、客观的信用评价。为住建领域企业和人员的资质准入、升级、市场准入等业务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一)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信用服务监管平台是北京市住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体现形式。该平台涉及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两大市场主体,涵盖市场准入、过程监管、信用评价、信用信息结果应用等环节,根据应用效果可充分体现“放管服”改革的深入程度。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首先统一思想,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为指导,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行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其次统一规划,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和“互联网+监管”的理念,对平台业务架构、技术架构和业务模式等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在汇集数据的同时,要反哺业务。

(二)信用牵引打通业务主线,建立闭环管理模式

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将信用主线与工程和房屋两大全生命周期主线全面融合,构建了从信用数据汇集、信用信息管理、信用数据应用、到信用大数据分析的全过程、闭环的管理模式。在促进住建行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信用数据的共享开放,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信用信息应用机制,推动联动监管,为住建行业和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三)以“互联网+监管”为核心的信用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为后期深化应用打下基础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基于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全生命周期管理主线,围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依据一网通办、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互联网+监管”、信用等相关文件和工作要求,深入探索和分析,将原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全生命周期管理主线进行重构,构建了从企业和人员管理、“互联网+监管”服务、信用管理和应用、到大数据分析的住建行业新型信用监管模式,并根据系统整合工作的要求,初步搭建了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信用服务监管平台,为“十四五”期间的平台应用深化奠定了基础。

(四)探索大数据等应用,为“十四五”住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技术储备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开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在住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应用,旨在通过先进技术提升平台的数据汇集能力、信用信息应用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平台逐步扩展评价主体,完善评价模式,结合黑名单监管机制,目前已实现对施工、监理、专业承包和质量检测等企业和相关人员的信用管理和评价。平台重视信用数据应用,尤其是在招投标评分标准中增加信用项,最高占比20%,促进建筑市场秩序,为建筑业市场监管提供抓手,提高了建筑市场企业和人员对信用的重视程度。平台将信用与资质审批和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同时将数据共享给各区县住建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北京市相关委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为推动北京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跨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在数据汇集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了北京市建筑市场健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可以从不同维度预测北京市建筑市场的健康状况,为政策制定和业务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五、北京市建筑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系统

平台始建于2011年,涵盖应急事件管理、预警管理、值班管理、会议通知、通讯录等子系统。主要实现了市级与各区住建部门进行工程事故的通报、核报,并进行信息汇总;市级与各区住建部门进行预警信息、会议通知的发布;采集汇总市区两级住建部门的值班名单,进行值班提醒;采集维护应急通讯、应急预案、应急资源等数据信息。

六、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综合办公平台

2011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投资建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综合办公平台,包括政务内网综合办公门户、公文管理、会议通知、督察督办和建议提案、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调研工作平台,满足委内32个处室、25个事业单位,16个区县的政务内网信息发布、公文办理、会议通知、督察件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办理、复议应诉件办理等业务需求。

七、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门户网站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门户网站始建于2001年,是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向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综合门户网站。网站核心栏目包括信息公开、办事指南、政民互动、房屋管理、工程建设、住房保障等一级栏目,与存量房交易平台、交易权属系统、住房保障系统、房屋征收拆迁系统、物业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基础数据库、政务内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网站、区县房管局网站、首都之窗市民主页等多个业务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对外发布查询服务共计207项,网站共维护2003个栏目。

八、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基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从2009年起,基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作为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信息化的数据支撑平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数据存储为基础,数据质量管控、数据安全管控为管理手段;数据存储范围涵盖工程全生命周期、企业人员全生命周期、监督执法、行政许可审批过程、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与外部交换数据,并制定了全面的数据标准规范;负责委内、外数据共享交换工作,交换形式以Web Service接口和数据库作业为基础,定制化开发为补充,实现了功能配置化、监控可视化。以专业化数据安全、数据质量管控手段对库存数据严格管控,并实现了实施情况可视化监控;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了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工作报表等高层数据应用。

猜你喜欢
住房房屋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房屋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