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晴,赵 慧,袁伟为,李爱民,张亚太
(1.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00; 2.火箭军装备部装备项目管理中心,北京 100085)
某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氧预压涡轮泵采用高温富氧燃气驱动,其关键技术是燃气掺混。燃气驱动涡轮后,与主路液氧进行掺混,要求该股燃气在进入氧泵之前必须与液氧完全掺混、冷凝,防止氧泵发生汽蚀。该型发动机的驱动燃气比例较高,受发动机空间布局限制,氧预压涡轮泵与氧主泵之间管路长度有限,无法实现燃气的完全溶解要求。为此,需要优化涡轮性能,提高涡轮效率,降低燃气比例。预压涡轮作为预压涡轮泵的核心驱动装置,其性能直接影响预压泵、主泵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进而影响火箭的推力[1]。
氧预压涡轮叶栅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其内部流体的流动是黏性、三维和非定常的有旋流动,存在通道涡、角涡、泄漏涡等复杂涡系[2-4]。基于CFD分析技术和先进气动优化算法,开展氧预压涡轮气动仿真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5-14]。本文采用并行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软件,以自适应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15-20]为优化工具对氧预压涡轮叶栅进行优化设计。
应用并行多目标自动气动优化设计方法,完成级环境下三维叶栅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算法流程如图1所示。其过程如下:
1)首先进行叶栅气动优化设计预处理,包括:选择网格生成方法和CFD计算方法,建立CFD计算模板;选择叶栅参数化方法和优化设计变量,设定约束条件和约束处理参数;设定多目标并行进化算法参数;
2)由优化算法模块生成优化设计变量;
3)将优化设计变量传递给叶栅参数化处理模块,叶栅参数化处理模块解析优化设计变量生成叶栅型线;
4)将叶栅型线传递给叶栅气动性能评估模块,通过求解RANS方程评估该叶栅的气动性能;
5)通过罚函数方法处理各种约束条件,计算叶栅的性能函数值;
6)将该设计变量的性能函数值传递给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模块,该模块对性能函数值进行处理后生成新的优化设计变量;
7)重复步骤2)~6)至优化完成。
图1 多目标气动优化算法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multi-objective aerodynam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涡轮的子午流道如图2所示,燃气从进口流入集气环,经喷嘴加速后进入一级动叶,然后流经二级导叶、二级动叶和出口导叶流出涡轮。计算中考虑一级动叶叶顶气封内的泄漏流动、二级导叶叶根间隙内的泄漏流动,以及二级动叶叶顶间隙内的泄漏流动。其中,二级导叶为两对称弧段部分进气,无叶片弧段采用通流结构,即该区域有气体通过。
图2 涡轮子午流道示意图Fig.2 Turbine meridian flow path
涡轮整体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口部分(包括进口段、集气环和喷嘴),一级动叶和一级动叶气封泄漏,二级导叶叶片弧段、无叶片的通流部分及导叶叶顶间隙,二级动叶和出口导叶。
图3 涡轮整体计算模型Fig.3 Integral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turbine
本文采用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网格生成软件ANSYS ICEM-CFD18.0和NUMECA中的AutoGrid生成叶栅流道网格和其它通流部分的网格,所有结构的网格型式均为多块结构化网格。计算中将各部分网格组合在一起,设置相应的连接界面开展计算分析工作,涡轮的整体网格如图4所示,各个过流部件的网格单元的数目如表1所示。
图4 涡轮整体网格Fig.4 Model grid of the turbine
表1 模型的网格单元数目
设计条件下,涡轮工质为燃气,包括O2、CO2、H2O。由于混合工质的数值计算较为复杂,因此,先采用质量分数比例较大的O2为计算工质进行计算。数值计算采用k-ε湍流模型,边界条件设置如表2所示。
表2 计算边界条件设置Tab.2 Settings of the calculation boundary condition
通过三维数值仿真,计算了涡轮各级总压、静压分布及总压损失,总压损失定义为
(1)
式中:pin是级进口处总压;pout是级出口处总压;ptotal是涡轮进口处总压。
从各级总压分布可知,喷嘴总压损失占16.91%,一级动叶总压损失占11.86%,二级导叶总压损失占3.25%,二级动叶总压损失占1.24%,出口导叶总压损失占0.1%,涡轮主要压力损失在喷嘴和一级动叶处,涡轮性能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了提升涡轮整体性能,对涡轮喷嘴、一级动叶、二级导叶和二级动叶依次进行优化设计。
2.4.1 喷嘴优化
涡轮进口段优化前后内部三维流线和表面压力分布如图5所示。
从压力分布图可以看到,涡轮进口段优化前压力变化区域主要存在于喷嘴部分,由喷嘴进口到出口,压力突变减小,主要由于喷嘴喉部区域前段为半球型,后段为圆台型,圆形横截面前后变化剧烈,压力损失较大。优化后将喷嘴喉部区域改为抛物型,使得圆形横截面变化过渡平缓均匀,喷嘴进口到出口未发生压力突变现象,呈现压力逐渐减小趋势,有利于喉部区域的流动组织。喷嘴结构优化后整机效率提高1.36%。
图5 涡轮进口段内部三维流线和表面压力分布Fig.5 Internal 3D streamline and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urbine inlet section
2.4.2 一级动叶优化
基于喷嘴优化后的模型,进一步采用进化算法对涡轮的一级动叶进行型线优化,选择叶片吸力面样条曲线的7个控制点为设计变量,设定叶片出口气流角相对原始值的偏差不超过±0.6%为优化的约束条件,叶片的优化目标函数为级总静效率,叶片优化采用单通道模型。原始叶型由圆弧与直线构成,曲率不连续,优化后叶片型线更为光顺,有利于改善流动。
一级动叶50%叶高截面优化前后压力分布和流线分布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知,优化后分离区明显减小,气动性能提高,整机效率提高3.143%。
2.4.3 导叶和二级动叶优化
基于上述优化模型,仍采用单通道模型对二级导叶和二级动叶同时进行优化,其参数化方法与优化一级动叶一致,分别选择导叶和二级动叶叶片吸力面样条曲线的7个控制点为设计变量,设定导叶和二级动叶叶片出口气流角相对原始值的偏差不超过±0.6%为优化的约束条件,二级导叶优化的目标函数为总压损失系数,二级动叶的优化目标函数为级总静效率,图7为优化前后导叶及第二列动叶50%叶高截面压力分布和流线分布,从图7中可知,优化后二级导叶压力分布及流线分布与优化前相比变化不大,但二级动叶优化后在吸力面位置的分离区明显减小,气动性能提高,整机效率提高3.739%。
图6 一级动叶内部三维流线和表面压力分布Fig.6 Internal 3D streamline and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stage rotor
图7 导叶和二级动叶内部三维流线和表面压力分布Fig.7 Internal 3D streamline and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e guide vane and the second stage rotor
针对优化后涡轮结构进行强度校核,确保改进后涡轮结构满足强度要求。运用ANSYS Workbench 软件对氧预压涡轮的两列动叶进行分析,计算涡轮动叶在工作转速下的应力分布。
对优化设计中的两列转子叶片单独建模后进行强度校核。动叶几何模型包括叶片与轮盘,且叶片根部与轮盘间倒圆角为1 mm。采用全周动叶模型进行计算,以体现叶片的旋转周期性。为了避免奇异单元的产生,划分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其中第一列动叶网格节点数为1 765万,第二列动叶网格节点数为1 852万,网格模型如图8所示。
图8 动叶强度计算网格Fig.8 Calculation grid of the rotor strength
涡轮两列动叶选取结构钢作为静强度计算的叶片材料,材料的密度为7 800 kg/m3,弹性模量为2.0×105MPa,泊松比为0.3。强度计算考虑离心力和叶片气动力的影响,计算转速为涡轮额定工况的120%。涡轮优化后的两列动叶等效应力分布云图如图9和图10所示。
从图9~图10可知,氧预压涡轮的两列动叶叶片在叶根部位前缘与尾缘点处的应力最大,在叶尖部位应力最小,应力由叶根向叶尖呈减小趋势。一级动叶最大等效应力为196.77 MPa,二级动叶最大等效应力为134.03 MPa,在额定转速120%的超速条件下,涡轮转子的最大应力都未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250 MPa,因此优化后的涡轮转子强度满足要求。
图9 一级动叶等效应力场Fig.9 Equivalent stress field of the first stage rotor
图10 二级动叶等效应力场Fig.10 Equivalent stress field of the second stage rotor
1)通过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氧预压涡轮泵的涡轮喷嘴、一级动叶、二级导叶和二级动叶进行优化设计,减小了涡轮内部流动损失,涡轮整机效率提高3.739%。
2)对优化后涡轮转子结构进行强度校核,结果表明两列动叶的最大应力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满足强度要求。
3) 本文采用并行多目标气动优化方法对涡轮叶栅进行优化,降低了燃气比例,有利于火箭发动机氧预压涡轮泵中燃气的更好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