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婵
摘要:每位班主任教师都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做好与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沟通,尤其是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这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关键。传统的沟通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小学班主任应该更多的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要增进情感交流,尊重个性化發展,倾听学生的心声,还要注重明确交流场合及主体,从而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为班主任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将自身的工作经验在此分享出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0-0283-01
引言
小学班主任教师是小学教育过程中核心的力量,也是维系班集体的重要凝聚力,在班级组织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班主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家长和学校、各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只有实现有效沟通,掌握良好的沟通艺术,才能促使班主任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现在很多小学班主任都不能良好的沟通方法,对此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有效沟通,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1.增进情感交流,拉近双方距离
小学生的年龄还很小,身心发育不成熟,在情绪上易产生波动,很可能会受到外界事物和情境因素的影响,然后通过喜怒哀乐的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是由于他们在对事物理解上与成人的角度不一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以及思维上的发展,情感就会趋于稳定。现阶段小学生在情感表达上会运用感性表达方式,缺少理性思考,所以小学班主任也要学会换位思考,避免按照成人化的想法去判断学生,不要一味地严厉批评教育,以简单的是非对错评判学生的好坏,那样只会让学生封闭自我,厌恶班主任老师。班主任应该增进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情感去感化学生,获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主动向教师吐露自己的内心需求,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在这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中,在彼此信任和尊重中,才会实现有效沟通[1]。
2.尊重个性化发展,倾听学生的心声
每个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独立个体,小学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观察了解,可以在与家长聊天的时候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就会更为顺畅和容易。每个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班主任要注意在沟通中倾听他们的真实心声,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应有的理解和尊重,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这样才会促使学生在班级中更好的学习成长[2]。例如,有一次一名学生上课迟到了,班主任应该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名学生迟到了,不应该直接严厉斥责,因为不一定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比如家长送孩子的时间记错了,或者路上堵车了等情况,所以班主任就应该倾听学生的诉说,给予理解。再比如有位学生在课上经常不好好听讲,平时表现的也很调皮捣蛋,但有一次发现认真听课了,学习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班主任应该及时对他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是在全班树立榜样,这样可以实现良性循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明确交流场合及主体类型,增进家校沟通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实施有效沟通才能是实现良好的家校合作,促进班级管理的优化。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场合多种多样,包括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等,对于不同场合应采取不一样的沟通技巧,比如在家长会就不能在公开场合直接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避免家长的尴尬和抵制,可以在私下场合约谈的时候指出来,这样家长更容易接受,并配合解决,同时还能对班主任产生好感,赞赏良好的处事方式[3]。学生家长可以分为几个类型,对于那些信任和支持班主任的,他们非常关注孩子教育问题,可以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去做,获得充分的配合;对于那些经常推卸责任的家长,总是把教育孩子的问题交给老师和学校,所以要耐心的讲解,告诉他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父母教育也是不可缺失的,增强他们参与共同教育的责任心;还有的家长属于庇护型,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溺爱,支持孩子做出的任何决定,对于孩子的错误也是主动辩解,不让说孩子一点坏话,对此班主任就要告诫问题的后果,一味包容将会为人生成长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结语
总之,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艺术,在与学生、家长等人员进行互动联系的过程中,一定确保有效沟通,付出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善于换位思考,实现情感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一定实现双方的真挚理解和大力支持,促进班主任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姜悦.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09):12.
[2] 王文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中国农村教育,2019(07):50-51.
[3] 王秀红.小学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J].甘肃教育,2019(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