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伟,吴晓祥,邢惠萍,赵洪德,陈卫平
(1.开远市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 开远 661699; 2.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云南 昆明 650201; 3.蒙自市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 蒙自 661199)
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是解决我国高寒地区草畜供求季节不平衡的矛盾,促进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1]。在草地生产中,利用强度和利用时期不仅会影响草地生产力,也会影响饲草品质,进而影响草食家畜的生长、发育和畜产品生产[2]。刈割对禾草的影响较大,适宜的刈割(适宜刈割期和留茬高度)是草地管理和利用的重要原则,能够促进禾草的再生与分蘖,增加产草量,改善营养价值,而过度刈割则会损害牧草正常的生长发育,降低产草量,缩短寿命[3]。一般认为,在草地管理中,低频度低留茬刈割可获得最大的年净干物质积累量[4]。
掌握科学、高效的利用方法,不仅能全面提高牧草的产草量,而且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起到重要意义。开远市碑格乡的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气候寒冷,粮食作物一般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耕地只能轮歇或轮作。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开远市人工草地的生产状况,及时取得人工草地的动态演替信息,为主管部门制定更加完善的宏观决策和科学的措施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人工草地的建设利用和管护,促进开远市高原草地持续健康发展,2014—2016年,开远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对碑格乡的人工草地进行了监测,通过3年来的努力,初步掌握了人工草地的生产能力。
本试验于2014—2016年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碑格乡进行牧草频度、盖度、生长速度及产草量的研究,为建植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碑格乡,是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地处北纬23°7′,东经103°23′,海拔2212m,年均降雨量为1450mm,年均气温15℃,属亚热带-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类型多样,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
2012年9月15日建植采用黑麦草(Loliumperenne)、鸭茅(DactylisglomerataL.)和白三叶(TrifoliumrepensL.)混播草地,播种量2.5kg/667m2,混播比例为40%黑麦草、30%鸭茅、30%白三叶。由于建植用地为坡地,整好地后,沿等高线按行距 15cm、播种深度 1cm进行播种。
1.3.1样方设定
设9个监测样方,面积为2m×2m=4m2,样方用1m高的铁丝网和4根1.2m高的水泥柱围成。
1.3.2测定内容
每个样方均测定出现的牧草名称,牧草的总盖度,测定样方内牧草品种的个数,牧草的频度,样方内牧草的鲜草重量和风干量[6]。
1.3.3频度的测定方法
在选定的样方上,用0.1m2样圆,抛掷50次,同时编制每次抛掷后样圆内生长的植物名录,在编制完全部50次样圆植物名录后,计算每一种植物在该群落中的频度百分数[8]。
1.3.4牧草盖度的测定方法
在选定的样方上,用针刺法,借助钢卷尺和样方框绳上每隔10cm的标记,用粗约2mm 的细针按顺序在样方内上下左右间隔10mm的点上(共100个点),从植被的上方垂直下插,如果针与植物接触即算作一次“有”,在盖度表栏内标记一次,若无接触则不划记[7]。最后统计标记的次数,用百分数表示即为盖度。
1.3.5牧草产草量及生长速度的测定
在样地上选取5个1m2样方,按留茬 2cm、4cm、6cm、8cm和10cm分别刈割选定的样方。
1.3.6数据处理
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显著性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年份黑麦草、鸭茅和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牧草频度变化如下:2014—2016年黑麦草频度的变化范围为92%~70%,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5年比2014年下降了2.17%,2016年比2014年下降了23.92%;2014—2016年鸭茅频度的变化范围为86%~82%,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年比2014年上升了16.29%,2016年比2014年下降了4.65%;2014—2016年白三叶频度的变化范围为78%~70%,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5年比2014年下降了25.64%,2016年比2014年下降了10.26%。
表1 混播草地牧草频度的变化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牧草不同年份差异显著(P<0.05),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图1可知,2014—2016年黑麦草盖度的变化范围为41.33%~24.89%,其中2014年和2015年黑麦草盖度显著高于2016年黑麦草盖度(P<0.05),2014年与2015年黑麦草盖度差异不显著(P> 0.05)。混播草地黑麦草盖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黑麦草盖度2015年比2014年上升了4.31%,2016年比2014年下降了39.78%。
2014—2016年鸭茅盖度的变化范围为28.33%~30.11%,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间鸭茅盖度差异不显著(P>0.05)。混播草地鸭茅盖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鸭茅盖度2015年比2014年上升了15.32%,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6.28%。
2014—2016年白三叶盖度的变化范围为4.56%~12.22%,其中2016年白三叶盖度显著高于2014年与2015年白三叶盖度(P<0.05)。2014年白三叶盖度与2016年白三叶盖度差异显著(P>0.05)。混播草地白三叶盖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呈现先上升趋势,2015年比2014年上升了53.5%,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168%。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年份不同留茬高度差异显著,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图2可知, 2014年不同留茬高度下牧草生长速度的变化范围为0.8~1.71cm/d,其中留茬高度为 6cm 和 8cm 牧草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 2cm、4cm 和 10cm 牧草的生长速度(P<0.05)。留茬高度为6cm 与 8cm 牧草的生长速度以及留茬高度为 2cm、4cm 和 10cm 牧草的生长速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牧草生长速度表现为8cm>6cm>4cm>2cm>10cm。
2015年不同留茬高度下牧草生长速度的变化范围为0.61~1.18cm/d,其中留茬高度为 6cm、8cm 和 10cm 牧草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 2cm 和 4cm 牧草的生长速度(P<0.05)。留茬高度 6cm、8cm与 10cm 牧草的生长速度以及 2cm 与 4cm 牧草的生长速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牧草生长速度表现为6cm>8cm>10cm>4cm>2cm。
2016年不同留茬高度下牧草生长速度的变化范围为1.17~1.5cm/d,其中各留茬高度间牧草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牧草生长速度表现为4cm>6cm>2cm>10cm>8cm。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年份不同留荐高度差异显著(P<0.05),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图3可知,2014年不同留茬高度下鲜草产量的变化范围为1797~3860g/m2,其中留茬高度为4cm、6cm和8cm牧草的鲜重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2cm和10cm牧草的鲜重(P<0.05)。留茬高度2cm与10cm牧草的鲜重以及留茬高度为4cm、6cm与8cm牧草的鲜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牧草产草量表现为 6cm > 8cm > 4cm > 2cm > 10cm。
2015年不同留茬高度下鲜草产量的变化范围为800~4470g/m2,其中留茬高度为6cm牧草的鲜重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鲜重(P<0.05)。留茬高度为4cm牧草的鲜重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2cm、8cm和10cm的鲜重(P<0.05)。留茬高度2cm、8cm与10cm牧草的鲜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牧草产草量表现为6cm>4cm>2cm>10cm>8cm。
2016年不同留茬高度下鲜草产量的变化范围为970~3500g/m2,其中留茬高度为6cm的鲜重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鲜重(P<0.05)。留茬高度为8cm和10cm的鲜重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2cm和4cm的鲜重(P<0.05)。留茬高度2cm与4cm以及8cm与10cm之间鲜重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牧草产草量表现为6cm>8cm>10cm>2cm>4cm。
由图4可知,2014年不同留茬高度下牧草干草产量的变化范围为397~852g/m2,其中留茬高度为4cm、6cm和8cm牧草的干重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2cm和10cm牧草的干重(P<0.05)。留茬高度为2cm与10cm的牧草干重以及留茬高度为4cm、6cm与8cm牧草干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牧草产草量表现为6cm>8cm>4cm>2cm>10cm。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年份不同留荐高度差异显著(P<0.05),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2015年不同留茬高度下牧草干草产量的变化范围为179~1000g/m2,其中留茬高度为6cm牧草的干重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牧草的干重(P<0.05)。留茬高度为4cm的牧草干重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2cm、8cm和10cm牧草的干重(P<0.05)。留茬高度为2cm、8cm与10cm牧草干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牧草产草量表现为6cm>4cm>2cm>10cm>8cm。
2016年不同留茬高度下牧草干草产量的变化范围为201~726g/m2,其中留茬高度为6cm的牧草干重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牧草的干重(P<0.05)。留茬高度为8cm和10cm的牧草干重显著高于留茬高度为2cm和4cm的牧草干重(P<0.05)。留茬高度为2cm与4cm以及8cm与10cm之间牧草干重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牧草产草量表现为 6cm>8cm>10cm>2cm=4cm。
牧草产草量表示草地初级生产状况,表示太阳光能及无机物转化成植物产物率及其状态,一定时间内为牲畜供给多少牧草可以用牧草产量来表示。牧草产草量是次级生产的基础,是动物生产的基础。它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也是合理利用草地的依据。前人研究结果表明,混播人工建植草地上,不同年份间牧草盖度及频度有明显差异[2]。本实验中随着时间的延长黑麦草的频度和盖度都呈下降趋势,而鸭茅变化不明显。适宜的留茬高度,不会破坏生长中心,不影响牧草植株的生长,牧草产量高;相反,不适宜的刈割会破坏生长中心,影响牧草植株的生长,牧草产量低[10]。本试验通过分析研究刈割高度对黑麦草、鸭茅及白三叶生长速度及产草量的影响,不同刈割高度对牧草生长速度及产草量是否有一定的影响。霍成君等[3-5,9]的试验结果表明,牧草的生长速度受留茬高度的影响比较大,留茬高度过高和过低都会破坏牧草生长中心,降低牧草的生长速度及产草量,只有留茬高度适宜时,其再生速度才最快,使产草量达到最高[3,4]。本试验也得出不同年份对牧草频度与盖度都有影响;留茬高度对牧草产量和品质都有较明显的影响,留茬高度为6cm时,牧草再生速度、鲜草与干草产量最高,当其低于或高于6cm时,都会影响再生速度,最终影响其产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