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新品系内农1号农艺性状的研究

2013-10-22 07:14刘伟伟米福贵闫利军郭跃武王晓龙
草原与草坪 2013年3期
关键词:紫花苜蓿

刘伟伟 米福贵 闫利军 郭跃武 王晓龙

摘要:以国内苜蓿品种草原3号,中苜2号和国外引入品种三得利、惊喜、赛迪为对照,比较分析了混系苜蓿新品系内农1号的生育期、生长高度、生长速度、鲜干比以及产量。结果表明,内农1号的越冬能力、生长表现及草产量均高于对照。此外,研究发现,国内品种草原3号和中苜2号越冬率高,三得利和赛迪越冬率相对较低。供试材料鲜干比第3茬草>第1茬草>第2茬草;不同苜蓿品种(系)3茬草的产量差异显著,饲草总产量为内农1号>惊喜>草原3号>中苜2号>赛迪>三得利。

关键词:紫花苜蓿;生长速度;鲜干比;产草量

中图分类号:S 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3)03000105

收稿日期:20130416; 修回日期:2013042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西北和青藏地区优质牧草丰产栽培及草畜耦合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2011BAD17B053)资助

作者简介:刘伟伟(1987),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Email:liuweiwei1987819@126.com米福贵为通讯作者。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被誉为“牧草之王”,在我国种植时间达2000多年[1],是深根型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耐刈割、持久性好、经济效益高以及改土肥田等特点,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牧草,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牧草[2-6]。

目前,随着我国畜牧业,尤其是奶业的迅速发展,苜蓿产业呈迅猛发展之势,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饲草产量逐年增加,优质苜蓿种质资源不足的问题日显严重,因此,选育优良的苜蓿品种是增产的基础[7,8]。针对此现状,项目组在广泛收集评价国内外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以多个表现良好的苜蓿品种为原始材料,采用混系选择法筛选育成了苜蓿新品系内农1号,旨在为育成新品种提供依据[9,10]。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镇西沟门服务中心北的呼和浩特市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基地,地理坐标为N 39°58′~40°41′,E 111°26′~112°18′。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干旱,多风,日光充足,温差大,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时短而温热,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年平均气温在6.2 ℃。1月平均气温为-12.8 ℃,极端最低气温为

-31.7 ℃,7月平均气温为22.1 ℃,极端最高气温为37.9 ℃。年日平均气温在5 ℃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95 d,年日均气温0 ℃以上持续的时间为233 d。年平均降水量在392.8 mm,一天内最大的降水量为99.1 mm[11]。

1.2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由混系选择法创制的苜蓿新品系内农1号。另外,选取了在试验基地及周边地区生长表现优良的2个国产苜蓿品种草原3号、中苜2号以及国外引入品种三得利、惊喜、赛迪作为对照。各材料名称及来源见表1。

1.3 田间设计与管理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小区面积2 m×5 m,行距40 cm。于2011年5月30日播种,播种量每小区15 g。播种方法均为条播,播后镇压。播前各小区均未施底肥。整个生育期内只进行人工防除杂草和正常灌溉,无其他管理措施[12]。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鲜干比测定

初花期每小区随机取0.5 kg苜蓿植株齐地刈割,将茎叶分离后放于实验室自然风干,

1.4.2 生长高度、生长速度测定

在每小区随机选出10株测定其垂直高度。生长速度测定是从返青到每次刈割前植株的生长高度为止。此外,观察其生长状况和越冬情况。

1.4.3 鲜草产量测定

对试验区内生长第2年的苜蓿品种(系)进行刈割。3次刈割均于初花期进行,整个小区全部刈割、称重,刈割高度5 cm,重复4次,取平均值并折合成每公顷产量。

采用 Excel 2003、SAS 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植物在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受多种因子的影响,一类为生态因子(光照、温度、降水量、土壤类型等),另一类是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植物在生育期内生长发育的进程是植物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反应[14]。

供试材料于2011年5月30日播种,用于生育期观察的材料均为生长第2年。观察结果表明,只有赛迪返青较晚,较其他材料晚3~4 d,且其分枝期、现蕾期和开花期也相应推迟。其他几个材料返青期较一致,在4月13日返青(表2)。

2.2 越冬率

越冬率是鉴别和评价苜蓿抗寒性的重要指标,其高低不仅直接影响饲草产量,而且也决定品种或材料能否在试验区域内正常推广应用,因此,对越冬率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5]。对返青后生长第2年的苜蓿材料的越冬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内农1号的越冬率最高,达99.75%;其他4个对照品种的越冬率也较高,均在97%以上。三得利的越冬性能较差,越冬率仅为83.75%(表3)。

2.3 植株生长速度、高度

生长速度和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牧草生长能力的强弱[16]。试验所用苜蓿材料在株高和生长速度的表现上存在差异。第1茬草,内农1号生长高度略低于中苜2号;第2茬草,内农1号生长高度大于赛迪,而生长速度大于草原3号;第3茬草,内农1号生长高度和再生速度处于中间水平。各供试材料在第2茬时株高为最高,再生速度除草原3号以外,均在第3茬时速度最快(表4)。

2.4 鲜干比

鲜干比是鲜草重与干草重的比例,它反映牧草的干物质积累程度和利用价值。也可以作为调制干草的重要依据[17]。

供试品种(系)在不同茬次的鲜干比也不相同(表5)。第1茬草的鲜干比以惊喜最大,为4.21,三得利

2.5 干草产量

供试材料中第1茬草产量最高的是内农1号,为 5 029.5 kg/hm2,产量最低的是三得利,为2 327.7 kg/hm2,惊喜和赛迪产量差异不显著;第2茬草产量内农1号,惊喜和草原3号产草量相差不多,只有三得利的产草量与其余参试品种差异显著(P<0.05);第3茬草产量最高仍为内农1号,产量最低的是三得利,为1 329.4 kg/hm2。供试品种3茬草总产量大小为内农1号>惊喜>草原3号>中苜2号>赛迪>三得利。

2.6 鲜草产量

要获得高而稳定的草产量,必须具有高产品种及相应的栽培措施和适应的环境条件,而品种特性是决定其生产潜力和适应性的主要内在因素[18-20]。不同品种的草产量不尽相同,试验结果表明:第1茬草产量最高为内农1号,最低为三得利,其余供试材料产量相差不多;第2茬草产量只有草原3号较内农1号高,其余均较低;第3茬草产量也是内农1号最高,最低为三

得利,其中,惊喜,赛迪和中苜2号差异不显著(P<0.05)。供试材料3茬鲜草产量除三得利外产量依次为第1茬草>第3茬草>第2茬草,其中,鲜草总产量排序为内农1号>惊喜>草原3号>中苜2号>赛迪>三得利。

3 结论

通过对供试苜蓿品种(系)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内农1号越冬率高达99.75%,几乎全部植株都能越冬,其他品种越冬率也较高。

(2)内农1号鲜干比表明,前两茬草的适口性相对较好,第3茬草用来调制干草较好。

(3)内农1号的株高和生长速度指标与对照品种相比,也具有优势,尤其是第1茬,内农1号的株高只略低于中苜2号。

(4)内农1号无论是鲜草产量还是干草产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干草产量较对照增产11.6%~23%,鲜草产量较对照增幅达11.7%~21%。

内农1号在试验区范围内是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异苜蓿新种质材料,具有进一步培育为新品种的潜力,但由于时间有限,建议在试验区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另外,三得利在试验中整体表现也比较优良,但由于其休眠等级较高,建议在气温条件更好一点的地区试种,产草量可能会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张玉发.试论中国苜蓿产业化[J].中国草地,2001(1):65-67.

[2] 甘肃农业大学.牧草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158-160.

[3] 李科,亚录昆,刘萍,等.苜蓿品比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02(增刊):189.

[4] 陈积山,张自学,高超,等.2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试验及生产性能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3,35(2):37-42.

[5] 洪绂曾.苜蓿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 耿华珠.中国苜蓿[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7-8.

[7] 苏加楷,张文淑.中国牧草品种审定工作的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2(3):3-5.

[8] 苏加楷.中国牧草新品种选育的回顾与展望[J].草原与草坪,2001(4):3-8.

[9] 于淑梅,付友谊,耿慧,等.苜蓿品种比较研究初报[J].吉林农业科学,2005,30(6):50-53.

[10] 王志锋,徐安凯,周艳春,等.34份苜蓿品种产草量和品质动态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6,31(6):48-50.

[11] 胡卉芳,李青丰,徐军,等.几个引进苜蓿品种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品比试验[J].中国草地,2003(6):24-26.

[12] 李科,亚录昆,刘萍,等.苜蓿品比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03,20(9):32-34.

[13] 聂素梅,闫志坚.紫花苜蓿品比试验[J].中国草地,2005,27(5):29-37.

[14] 王洁琼.11个国外紫花苜蓿新品种的生产适应性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15)18-20.

[15] 王运涛,于林清,萨仁.苜蓿抗寒性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12,32(3):91-94.

[16] 王勃,赵小社,吕兴琼,等.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及抗性分析研究[J].四川草原,2005(11):13-16.

[17] 王栋.二十二个紫花苜蓿品种生长第二年的比较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18] 陈积山,李锦华,常根柱,等.苜蓿根系形态结构的分形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0(2):40-42.

[19] 魏臻武,符昕,曹致中,等.苜蓿生长特性和产草量关系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7(4):1-8.

[20] 盛亦兵,贾春林,描锦山,等.不同茬次刈割对苜蓿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5(增刊 ):21-23.

猜你喜欢
紫花苜蓿
内蒙古鄂托克旗紫花苜蓿气候资源分析
早酥梨园间作紫花苜蓿种植技术分析
变温与采后贮藏时间协同作用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UV—B辐射增强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种植地土壤容重及含水量特征
关于阿鲁科尔沁旗传统奶食品加工业发展基础分析
短时盐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
紫花苜蓿在湖北省的适应性研究
紫花苜蓿耐酸铝研究
锌胁迫对4种紫花苜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