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公加
摘要:利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青海省同仁县天然草地进行了5年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2008年所测各地区草地草畜基本平衡;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超载,2011年农业区超载率高达153.79%,瓜什则乡超载率为64.15%,多哇、兰采两乡草畜基本平衡。
关键词:产草量;动态监测;生态
天然草地是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其生产能力直接影响到草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而天然草地饲草量的高低,受制于水、热等自然因子的变化,明显表现出年间与区间的不平衡[1-3]。通过对青海省同仁县天然草地连续5年的动态监测,以期获得天然草地产量的变化规律。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E 101°38′~102°27′,N 35°01′~35°47′。土地总面积32.75×104hm2,其中,草地面积28.2×104hm2,占总面积的86%,可利用草地面积为26.5×104hm2,占草地总面积的94.5%。气候属于凉温、冷温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2 ℃,温度垂直变化明显,降水由北向南递增,年平均降水量为399.66 mm,年蒸发量1 458 mm,牧区无绝对无霜期,牧草生长期只有110~115 d。
草地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基带为温性草原类,随海拔的升高依次为山地草甸类、疏林、灌丛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草地优势种主要为高山嵩草、矮生嵩草、线叶嵩草、披硷草、苔草、金露梅、高山柳等。
夏秋草地海拔相对高,寒冷,但利用时间短,牧草充足。冬春草地利用时间长,牧草供应不足,超载过牧,草地出现退化。
1.2 监测方法
全县辖12个乡(镇),按冬春、夏秋两季草地进行测产,每个季节草地选具有代表性的1~2个草地作为典型样地。共选草地11个,样地22个,样方60个。每年8月初至9月底测定产草量。
每个样地设3个1 m2的测产样方,将草本植物齐地面刈割,按植物经济类群分别称重,单位面积产量取3个样方的平均值,灌木类和高大草本植物不设重复。
1.3 天然草地载畜量计算
依据草地放牧天数、日食量、草地面积等测算理论载畜量,计算出合理载畜量与草原实际载畜量进行比较,对草畜平衡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1.4 产草量计算
草本植物测定每平方米牧草产量,换算成每公顷产草量。灌木及高大草类先用1 m×100 m或2 m×50 m的大样方,将样方内灌木分大、中、小3类,然后,每一类中各选择3丛作为标准丛,求出大、中、小3类产量之和为100 m2样方内的灌丛产量,并换算成1 m2产量备用。其次,求出大样方内草本层的产量,最后求出总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然草地产量
青海省同仁县多哇乡年平均产草量3 005.4 kg/hm2,瓜什则乡年均产草量3 150.5 kg/hm2,兰采乡2 613.6 kg/hm2,农业区及半农半牧业区(以下简称农业区)2 558.3 kg/hm2(表1)。各乡产草量均以2011年最小。
多哇乡2011年产草量比2007年减少28.9%,比2010年减少30.9%,瓜什则乡2011年产草量比2007年减少43.1%,比2010年减少38.7%。兰采乡2011年产草量比2007年减少了55.7%,比2010年减少了38.7%。农业区产草量2011年比2010年减少了39.2%。
2.2 载畜量分析
由于干旱因素,2011年草地理论载畜量与2010年相比较,多哇乡下降了28.42%,瓜什则乡下降了39.08%,兰采乡下降了47.82%,农业区下降了40.27%(表2)。
2011年农业区超载率高达153.79%,瓜什则乡超载率为64.15%,多哇、兰采两乡草畜基本平衡(表4)。
3 结论
监测表明,除2010年外,同仁县天然草地产草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夏秋草地较为宽裕,每公顷产草量比冬春草地高55 kg,理论载畜量也比冬春理论载畜量高。其中,多哇乡最高为18.9%,瓜什则乡、兰采乡分别高13.5%和1.7%。农业区牲畜数平均保持在32.9万只羊单位,而产草量逐年下降,2011年比2010年下降39.2%,当年草地超载20.3万只羊单位,超载率为153.9%。
参考文献:
[1] 新疆八一农学院.植物分类学[M].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出版社,1979.
[2] 同仁县区划编委会.同仁县农牧业区划[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3] 范青慈,黄金嗣.青海省海南州草地资源分析评价[J].青海草业,200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