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下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

2020-10-23 11:49钱文华东华大学
杭州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网格化网格社区

□ 文 /华 旻 钱文华 东华大学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自然集合囊括了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各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反映的中心。近年来,基层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愈发得到国家的重视,特别是情况更为复杂、矛盾更为突出的城市社区,其治理模式及方法的创新发展已然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

作为新时代我国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成果,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卓越成效和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网格化管理更是战功赫赫,有效强化了社区这个联防联控的最前线,充分展现其特点和优势。然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新生事物,仍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必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及不足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一词翻译自英语单词“Grid”,它最初指的是被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一种资源整合分享的技术。

在发展应用到城市社区治理中后,其内容和含义也相应发生了转化,即“依照特定的划分标准把城市分为若干个单元格,这种划分的实质是重构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再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嵌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引自张雨,《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依托这一治理模式,社区内不同单元网格之间信息的高效分享和交流得以成为可能。例如,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其独特优势便有所展露。

网格化管理相较于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在各方面都卓有成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模式信息采集低效、应变速度较慢等诸多不足,更符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客观规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便能彻底解决当前社区治理中的种种疑难杂症,实现一劳永逸,尤其在当前基层矛盾冲突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态势下更是如此,眼下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共建不足问题

首先是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工作重心和导向存在偏差。网格化管理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真正被应用于城市社区治理则相对较晚。在推进社区发展的过程中,网格化管理原本维稳的目的导向并没有被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往往更偏重管控,对于社区本身的建设和治理方面关注不足,绩效考核标准多是侧重于考察对于各类隐患的排查、信息的上报,与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现实需求发生错位,未能与其他主体一同形成推进社区治理的合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是网格化管理的流程缺少规范,职责划分不清。网格管理团队作为网格化管理的主力军,却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来明确其责任与权力,既缺少应有的约束,也没有正规的职务,其身份自然无法被社区公众认可,更没有资源来开展相关工作。

共治不足问题

首先是民众的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人,对于社区内各项的决策有知情和发表意见的权利。然而,实际上除了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部分,多数民众对于社区内的事务并不知情,也有没有意愿去了解,在这种“自扫门前雪”的心态下,能否主动配合治理工作的开展都成问题,也谈不上什么自治意识了。而缺少了民众的合作与支持,网格员即便再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网格化管理工作也只能变成单纯的收集信息,失去了治理的作用。

其次是网格的管理队伍治理能力不足,专业水平较差。网格化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对于相关信息收集平台的维护和管理,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然而我国的社区工作者普遍存在年龄较大、学历较低、能力素质不高的情况。同时社区工作者的薪资福利待遇普遍不高,尤其是对于主要负责操作环节的网格员来说情况更甚,作为合同工一方面无法享受编制级别的待遇,同时工作量大,涵盖范围广,收入水平却不成正比,从过往的采访和调查统计数据可知,近半数的网格员对于自己的薪酬待遇表示不满,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也没有动力去提升专业技能改善服务水平。

共享不足问题

首先是资源未能被有效共享,网格化管理推动了社会治理的中心向基层社区下沉,其主要作用就是协调不同的部门和资源共同解决社区矛盾,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当网格化管理真正要调动多种资源,动用各方力量解决问题时,时常遭遇闭门羹,单位、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是否愿意出力、分享资源常要看人情。市级网格化管理中心更是将自己定位为“裁判员”而非“运动员”,强调自身的职能是监督职能部门和下级网格化管理中心的履职情况,几乎不发挥任何协调作用(引自叶岚,《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制度化进程及其优化路径》,上海行政学院报,2018)。因而治理工作最终还是主要依靠管理中心内部自己消化解决问题,一旦需要的资源、权限超出自身层级便只能无限期搁置。

其次是信息的共享不畅,平台本身有待完善。虽然被称为信息化平台,但其实只是一个适用于信息化管理的环境框架,真正要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数据关联、共享查阅,还需要开发配套的专业软件来配合使用,同时为了应对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还需要配备高速的传输网络、稳定的服务器等。然而,我国多数社区资金不足,硬件设备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网格化管理平台仅简单地用于收集和存储信息数据,无法真正发挥交流共享的用途。

完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推进社区共建

社区本身的规模决定了其占有的资源必然相对有限,必须依靠较少的人力、物资来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因而为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日渐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社区工作者需要应对的事务往往繁杂且多变,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在社区本身人手不足、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出于行政化的需要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习惯于过渡干涉并布置大量行政性任务,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造成原本就有限的人力进一步分散。例如,频繁组织举办各类座谈会、例会,召集社区工作者广泛参与,但更多的时候这些会议的开展只是为了“拍照留痕”,流于形式。与此同时,社区治理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被繁杂的手续所占据,办事流复杂程,进一步消耗了社区原本就有限的资源,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居民满意度。而“网格工作人员”这个需要技术和丰富业务知识的岗位显然与其薪酬水平、职称待遇不对等,压力大、工作复杂、要求高,普通人往往难以胜任,待遇低导致人才流失。

对此,推动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制是解难之道,应制定标准有效利用社区资源,相应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合理调整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保障办事效率。同时,对于业务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更是要定期开展培训,保证工作者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都能与时俱进,提高工作规范性。

推动公众广泛参与,实现社区共治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对过去传统“条块”治理模式的扬弃,是更为完善的一种社区治理模式,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当下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尚有诸多弊病需要排除,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传统条块模式遗留的历史问题。

在传统模式下,从上至下的单向垂直结构使得各层级仅对上负责,缺乏来自基层的监督与意见反馈,部门单位之间容易出现集体抱团、互相包庇的现象,是这种传统模式无法回避的弊病。而网格化管理的出现正是要打破这一隔阂,整合各类职能,推进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在实操过程中,不难看出,当前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尚未从传统模式的“阴影”下完全走出来。不论是民众参与度不高的困境,还是工作重心和导向上的偏差,抑或是社会资源无法被合理有效共享的瓶颈,其问题根源其实都是旧有模式和体制下的老毛病。对此,各个层面都亟需扭转传统思想,及时提升公信力,网格化管理的正确运行不光需要其他层级部门的合作与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反馈监督。

搭建交流服务平台,促进社区共享

网格化管理本身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建设信息交流服务的平台。

如今的信息时代,不论男女老少出门都离不开通讯设备,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为每个网格建立相应的社区app或是与微信群,各个相关部门及领导都纳入群中。比如,将一个街道划成50个网格,网格范围所有民众都加入相应微信群。而相关部门加入50个微信群,平时观察倾听,迅速反馈处理舆情,相较于只靠网格员问题收集效率显著提升。网格员则是起到过滤信息的功能,对于一些比较简单可以快速处理的问题可以当场解决,省去了上报、安排人员处理的步骤,减少了时间资源的浪费。而针对一些网格员无法解决的专业问题,各个部门可以安排一个协助网格工作的人员,在必要时可直接介入,响应避免小事拖成大事。同时,处理过程透明化且保存记录,有利于实现多元化的绩效评估机制。这样一来,网格员的工作内容就变成了准确收集、筛选问题,并反馈至相应部门妥善解决,相较于原本的职责范围更为明晰,工作负担大幅减轻,省去了到处奔波耗费的时间精力,提高了运作效率。

猜你喜欢
网格化网格社区
社区大作战
排堵保畅良策:共享汽车+网格化智能立体停车库
智慧社区视野下网格化社会服务客体研究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追逐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影像社区
河北发力网格化监管信息化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