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策略研究
——基于辽宁省高职院校的调查

2020-10-22 09:10洋,高鸿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示范校保障体系院校

王 洋,高 鸿

(辽宁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已从注重硬件建设阶段进入加强内涵建设的质量发展阶段。引导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对于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现状调查

本研究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示范校(骨干校)、省示范校、一般院校和民办院校为实证调查对象。采用与辽宁教育学院各职能处室进行座谈,与相关负责人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高职院校基本形成了ISO9001认证模式、职业标准模式、自研模式、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模式、“五纵五横一平台”架构模式的五种内部质量保障模式。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回收情况

1.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回收问卷共477份,有效问卷47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国家示范(骨干)校109份,省示范校81份,一般院校160份,民办院校123份。

2.问卷设计

本文借鉴高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中倡导的“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架构[1](详见表1),抽取相应影响因素,从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质量监控、支持服务五个维度制作了40个测量题目。其中有38个题目采用五等级记分标准:“完全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基本符合”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

表1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五个系统及其对应关系

(二)调查结果讨论

1.总体情况

通过对问卷中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两项之和的占比进行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质量监控、支持服务五个方面的建设情况。从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质量监测、支持服务五方面总体上看,国家示范(骨干)校、省示范校、一般院校呈现依次下降的态势。一方面,反映了前面所谈的五个方面建设的水平依次下降;另一方面,反映了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总体上呈现从国家示范(骨干)校、省示范校、一般院校到民办院校水平分化的态势。(详见表2)

2.高职院校决策指挥的结果讨论

决策指挥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包括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用问卷结果中的高职院校决策指挥得分说明从高职院校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到制度建设的情况: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建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质管办”),部分高职院校的质管办是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推动下成立的。质管办是基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最高执行机构,多是由校长或书记担任质管办的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系部及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职能是负责全面质量督导工作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教务处有明确的职责区分,避免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弊端。目前省内各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相对完善,基本覆盖了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问卷结果显示:有25.31%的教师认为学校拥有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并且运行良好;有34.73%的教师认为比较符合;有34.10%的教师认为基本符合。

表2 辽宁省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统计(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两项之和占比) 单位/%

3.高职院校质量生成系统现状的讨论

质量生成系统主要包括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规划目标的分解情况。质量标准方面主要看专业、课程、学生、教师方面的标准制订,规划主要看学校规划是否厘清职责并将目标有效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问卷结果显示:有34.52%的教师认为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标准完全符合;有36.40%的教师认为比较符合;有26.78%的教师认为基本符合。

4.高职院校监督与控制系统现状的讨论

监督与控制系统的运行和实施更多的是依托于各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通过调研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的监督控制是在校级质量管理机构的领导下,以二级院系的监督和控制为主要依托,形成了校级质量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管理,二级院系负责组织实施的运行机制。从问卷结果看,有54.3%的高职院校形成了以二级院系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有的形成了更细化的“学校—院系—专业”三级督导体系。

结合对2019年高职院校数据平台中全省42所高职院校的数据分析发现,反映教学管理过程的指标中,新增文件数占已制定的文件总数的比例反映了各种类型学校制度建设、制度更新的情况。经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国家示范(骨干)校、省示范校的制度建设的建设已逐渐完善,而一般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制度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空间。(详见表3)

表3 辽宁省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情况对比 单位/%

5.高职院校资源建设现状的结果讨论

资源建设情况选取了师资状况、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对全省42所高职院校按照国家示范(骨干)校、省示范校、一般院校、民办学校四种类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从国家示范(骨干)校、省示范校、一般院校到民办院校依次降序。其中,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师资配备、校企合作多项指标均较其他类型院校有明显的优势,国家示范(骨干)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实力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示范作用。此外,省示范校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门数占开设课程总门数比例”指标高于其他类型高职院校,一般院校中“学校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人次)”指标明显高于其他院校。(详见表 4)

6.高职院校支持系统现状的结果讨论

信息平台建设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在硬件投入方面,本研究选取了“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和“网络多媒体课室数”两个指标。“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呈现从国家示范(骨干)校到省示范校,再到一般院校依次递减,民办学校排在最后;“网络多媒体课室数”呈现从国家示范(骨干)校到一般院校,再到省示范校依次递减,民办学校排在最后,一般院校略高于省示范校。可见,国家示范(骨干)校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较其它院校有明显的优势,而省示范校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详见表5)

表4 2019年辽宁省不同类型高职院校资源建设情况统计

表5 2019年辽宁省不同类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硬件投入情况对比

信息平台建设水平除了考察硬件、软件的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考察信息平台的运行是否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支持。问卷调查显示:有50%的教师认为信息平台建设能够对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有效支持;有38.3%的教师认为基本符合;有11.7%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信息平台不符合建设初衷,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对平台数据的深入挖掘利用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反映了信息平台硬件投入与平台利用效率之间的不平衡,与切实服务教学、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支撑仍有差距。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尚未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尚未形成有特色的质量文化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更偏重教学质量的监控,将工作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上,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发展、服务管理等方面没有全面关注。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缺少系统性、整体化设计,全员质量文化意识不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质量文化还不够清晰,常态化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尚未得到全面实施。

(二)部分学校的质量标准不清,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现象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标准要立足于本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充分发挥和挖掘本校的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行业部门培养技能型人才[2]。有些高职院校的目标规划、质量标准、考核标准还不成体系,职能部门职能边界尚不清晰,制度不够健全,或虽有制度但制度执行不到位。质量标准不清晰,操作性不强,有的标准形同虚设,不能作为校内评价的依据。各项标准是检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尺子,尺子不准就影响检验的有效性。

(三)长效反馈改进机制未建立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未建立长效的反馈改进机制,未形成闭环管理。一方面存在反馈改进的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另一方面有监控手段不够先进、反馈结果的运用不充分等问题。比如在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是否与职称、评先评优、薪酬等挂钩的调查中,有79.91%的教师认为要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升进行挂钩,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进行降级处理。总的来说,多数高职院校正向奖励多,负向惩罚少。

(四)信息系统间仍存在壁垒

高职院校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务系统、学生系统、财务系统、招生就业系统、党政务系统、后勤系统等子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少数学校打破了壁垒,实现数据的一站式录入,多数学校仍然是各自为政,重复劳动,效率低下;二是信息提取不及时,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务系统还是人工进行监控的,不能保证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三是对信息数据的分析挖掘不够,没有依据基础数据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反馈机制,导致改进措施的针对性较差,反馈效果不明显;四是信息公开不充分,多数学校仅公开年度质量报告,其它信息公开较少。

三、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培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就是要将“质量就是生命”作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将持续不断的质量改革和提高作为常态化的工作[3]。在各校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对质量意识的理解不同而形成人为的阻力,这就需要通过培训对质量文化意识反复强化,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思想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提高质量意识,使质量建设变成一种自觉行为[4]。从某校实施ISO9001质量认证10多年的经验来看,培训是个加速器,加速了从质量理念根植于心到深化成为自觉行为的进程。

(二)厘清质量标准,建立标准体系

质量标准是办学的重要前提,也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据。要建立从院校的目标任务考核标准到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建立教师发展标准和学生发展标准[5],要建立厘清标准就是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参照系。从前面五种标准模式看,各个模式的参照标准都是不同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校情,融入相关行业标准、ISO9001质量标准、悉尼协议理念等等,形成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标准,形成质量标准体系[6-8]。

(三)建立长效持续改进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

质量保障体系由若干个微循环组成,只有微循环畅通,整个机体才健康,只有小循环成闭环,才能保障形成大闭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如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实时监控系统,这可以减少在教学监控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结论的运用才更具说服力。进一步完善反馈改进相关制度建设,让制度管人,而不是人管人。加大制度执行力度,改变“奖励多,惩罚少”的一团和气。比如某校在教师考核结果的运用上,能够不讲情面,直接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做到奖惩分明,使得反馈机制作用明显,真正形成闭环[9]。

(四)消除信息孤岛,打通系统之间的壁垒

针对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不够,还存在系统间信息存在壁垒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的信息平台建设急需打破各个信息系统间的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而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统一、准确、同步、共享。通过深度的数据挖掘,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跨部门业务协同的难题,实现数据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防止执行者的主观随意与拖沓,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顺畅[10]。同时,应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把社会关注的一些教育教学、专业、课程、师资、就业等信息进行公开,让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全社会监督下进行,使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客观、务实、接地气。

猜你喜欢
示范校保障体系院校
红领巾示范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智慧校园
茚旺高中“五措并举” 建成省级党建示范校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