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研究

2020-10-22 09:13刘艳萍李建华宫剑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8期
关键词:心外膜双源脂肪组织

朱 莹,刘艳萍,李建华,宫剑滨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存在心肌的表面和完全包含在心包内的脂肪仓库,其与周围主要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直接接触,EAT和肥胖、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体积(EFV)与体表面积的比值即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体积(EFVi)是校正了个体差异后的新的指标,本研究旨在分析EFVi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并探讨EFV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心脏内科就诊,临床疑似冠心病行进一步诊治,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210例病人。因双源CT图像质量欠清晰排除11例,最终入选199例,年龄25~90(62.25±11.15)岁,其中男140例,占70.4%。

1.2 基本资料收集 记录所有病人年龄、个人史(吸烟、饮酒史)、既往史(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计算体质指数(BMI)及体表面积(BSA),BSA=[身高(cm)+体重(kg)-60]/100。抽取禁食12 h以上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C反应蛋白(CRP)等。

1.3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使用德国西门子医疗系统生产的双源CT机器(SOMATOM Definition)进行扫描,对比剂经肘正中静脉进入人体后流经右心系统至左心系统、升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扫描结束后,通过软件分析管腔的狭窄情况及斑块情况等特征。

1.4 双源CT测量EFV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yngo MMWP(VE32B)工作站中的Volume软件测量EFV。通过从影像信息系统中调取影像资料,从轴位手动选取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上至肺动脉分叉,下至膈肌,前至胸壁,后至食道和降主动脉,通常以0.5~1 cm为间隔逐层选取。脂肪组织CT值定为-250~-30 Hu,测量的心外膜脂肪体积单位为cm3。

1.5 CAG检查 入组病人被随机分配到GE Inova 3100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和西门子Artis Zee Floor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左冠状动脉采用后前位、左肩位、右肩位、肝位、蜘蛛位进行观察;右冠状动脉采用左前斜位及头位或右肩位进行观察。将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动脉(LCX)、右冠状动脉(RCA)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直径狭窄≥50%的病人作为冠心病组,否则纳入非冠心病组。根据造影结果采用 Gensini 积分系统[1]对所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分,计算Gensini积分。

2 结 果

2.1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临床资料比较 199例病人中,冠心病病人129例,非冠心病病人70例。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BMI、BSA、糖尿病及TC、LDL-C、HDL-C、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高血压比例较非冠心病组高(P=0.009)。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EFV、EFVi比较 双源CT测得非冠心病组EFV范围11.69~169.53(78.53±33.06)cm3,EFVi范围7.22~90.18(46.22±17.88)cm3/m2;测得冠心病组EFV范围42.73~312.75(138.73±53.87)cm3,EFVi范围22.87~175.05(78.10±29.98)cm3/m2。冠心病组EFV及EFVi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FVi、EFV及LDL-C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详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2.4 EFVi与EFV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EFVi及EFV预测冠心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0.036[95%CI(0.659,0.802),P<0.001]、0.705±0.037[95%CI(0.632,0.779),P<0.001],二者均大于0.5,且EFVi优于EFV。BMI和BSA预测冠心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4±0.045[95%CI(0.455,0.632),P=0.311]、0.492±0.044[95%CI(0.405,0.579),P=0.848]。计算出Youden指数值的最大点作为诊断分界点,本研究测出的EFVi诊断冠心病切点值为61.60 cm3/m2,诊断敏感性为71.1%,特异性为71.8%。详见图1。

图1 EFVi、EFV、BMI及BSA预测冠心病的ROC曲线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Gensini积分的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FVi、年龄、HDL-C、BMI与Gensini积分有相关性。详见表3。

表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Gensini积分的因素

3 讨 论

人体脂肪根据分布位置可以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下层的脂肪组织,通常皮下脂肪约占人体总脂肪量的85%,内脏脂肪主要指位于内脏周围的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约占人体总脂肪量的15%。另外,人体脂肪蓄积也有一定的规律,当能量摄入过剩而使皮下脂肪储存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就开始大量储存内脏脂肪,这也是肥胖和超重人群内脏脂肪增多的原因,这种分布规律与不同部位脂肪的代谢和生理特点有关,内脏脂肪的代谢活性较高,其合成和蓄积脂肪的速率高。此外,性别和年龄同样会影响脂肪的分布,男性脂肪多堆积在腹部,而女性则主要堆积于臀部,绝经期前女性内脏脂肪量少于男性,绝经后女性会因内脏脂肪逐渐增多而缩小这种分布差异,男性内脏脂肪量同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肥胖被认为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2],内脏脂肪除了具有脂肪一般功能外,还具有特殊的内分泌代谢活性,诸多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5]。心外膜脂肪组织作为心脏表面与冠状动脉密切相连的内脏脂肪,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基础到临床、从分子生物学检测到影像学测量等研究正蓬勃地发展。本研究通过校正个体差异运用EFV/BSA得出EFVi,重点研究EFVi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发现冠心病组EFVi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冠心病众多危险因素中,EFV及EFVi对冠心病均具有良好的诊断预测价值,EFVi更优,本研究EFVi诊断冠心病切点值为61.60 cm3/m2,诊断敏感性为71.1%,特异性为71.8%。最新研究证实,EFVi是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6-8],同时联合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400)、Framingham风险积分(FRS)具有更高的ROC面积(0.714与0.675,P=0.127 7),并得出诊断切点值为68.1 cm3/m2。因此,认为EFVi可作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有研究运用Gensini积分评估冠心病血管严重程度与EFV关系,结果发现,EFV是冠心病狭窄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9];Okura等[10]亦得出相似的结论。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EFVi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因此,认为EFVi是影响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EFV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有相关性,在对冠心病诊断预测价值方面优于EFV,EFVi可作为评估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临床指标。

猜你喜欢
心外膜双源脂肪组织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心外膜与心脏修复再生
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的价值及其与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头颈部CTA 及双源CT 灌注成像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双源CT与常规平扫在中枢神经细胞瘤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心外膜脂肪组织的相关性分析
双源无轨电车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