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秋萍
摘 要:隨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渗透便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和重点课题。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阵地,也是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关键途径,因此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十分重要且迫切。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组织实验探究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构建科学课堂评价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核心素养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
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也是各个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基本且必须完成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承担起了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着核心素养的落实。所以说,广大的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以科学的教学观念为指引,来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以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构建起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组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内容,又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动手能力,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实。所以说,高中化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各种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活动,并给足学生自主实验和实践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设备、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完整地参与实验过程,体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究素养。
例如,在教授《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铁、铜、铝等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其中,课程涉及到了一些实验,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笔者为学生们组织了实验探究活动。上课后,笔者先为学生们介绍实验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实验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流程,然后,笔者再正式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探究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组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活动是课堂教学组织开展的基本载体和有效形式,能够优化课堂的结构和体系,营造出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扩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范围。对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适当改变过去那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在基本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地组织、策划并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小组合作教学活动、趣味游戏或者竞赛活动等等,将核心素养寓于其中,促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去学习化学知识,汲取核心素养的营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化学能与热能》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形式,为了改变高中紧张枯燥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笔者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上课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然后,笔者再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并给学生们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在各小组进行巡回,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并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们加深理解。这样,笔者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构建科学课堂评价,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行为的直接反馈,科学公正的课堂评价能够让学生正确地审视自己,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所以说,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不再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而是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结果,时刻关注学生的努力与进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以促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优化,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渗透。
例如,在教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教师的肯定,所以,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学习自信,笔者构建了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如,以课程表现为主,笔者会在课程中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本节课程中的学习表现,帮助学生们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样,笔者通过构建科学课堂评价,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仅是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还是推进核心素养落实、渗透的动力,是推进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实施的关键要素。所以,每个高中化学教师都必须顺应课程改革发展变化的趋势,树立科学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展开大胆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以实现组织实验探究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构建科学课堂评价等策略的巧妙运用,推动化学课堂的转型、升级,最终真正构建起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文文.探究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177.
[2]杨庆利.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研究[D].聊城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