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静
摘 要:语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它本身就带有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对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渗透,有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策略研究
引言
小学阶段是修炼孩子的最好时期,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才有可能达到理想中的德育教育的效果,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修养、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与思想品德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适时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使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此同时,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课外为学生适当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德育和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外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又可以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针对性,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积极参与由学校举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二、在言传身教中体现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完善教学方式,才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和拓展,增强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教学魅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德育知识。教师要为人师表,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自己首先要付诸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还要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德育知识掌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渗透德育
教育领域涉及到的学科众多,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而蕴含的德育资源和信息,确实随处可见,能够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从而促使教育者把德育教育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以打好德育教育开展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特点,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资料,然后进行加工、改造和提取,凝聚成优秀的德育思想,影响和指引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语文意识,促使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中所隐藏的人文气息,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我为你骄傲》这篇文本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通过复述或自述的形式,把文章的中心内容进行讲解;接着领悟出文本的主旨,让学生意识到知错就改的重要性;最后延伸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一说实际生活中如果犯了错后,如何做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一个敢担当、勇于承担责任的人。通过文章的学习和阅读,学生自己去领会、掌握,能够真正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做好铺垫。
四、提高老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对小学生进行具体的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观念,通过日常的学习与培训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把语文教学过程与德育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语文老师作为向学生传达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的主体,首先自己需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要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好老师,而且更应该学会将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传达。对老师们而言,在日常学习工作之余,应该不断去参加一些教育教学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增强自身德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将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一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师德理念,是老师对学生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这两者进行有机交融与渗透。
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单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德育知识掌握能力。所以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张顺祥.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02):31.
[2]李娟平.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6(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