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军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被摆在了台面上。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历史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时间为脉络,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学生解释能力;以历史为借鉴,培养学生历史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社会和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愈加重视,且立足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们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初中历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的实施应当以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依据,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着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们实现有效发展,提升学习质量。一般情况下,我在组织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会这样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一、以时间为脉络,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们要以历史事件为依据,建立具体事件的立体认知,并从细节入手,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时间、过程、社会关系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在整体上建立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在如此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会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发展,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塑造起历史时空。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不同的朝代,尤其在朝代更迭和发展的过程中,事件较为复杂,学生的思维发展会受到限制,甚至会产生混淆历史事件的情况。基于此,我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们以单元主题为中心,建立一级框架,以章节内容为分支,建立二级框架,以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为三级框架,如此建立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建立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知,还可以使其把握事件发展过程,建立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比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该内容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自读教材,将涉及到历史事件提取出来,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展示。之后,根据我的讲解,补充导图框架,逻辑清晰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学生解释能力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建立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过程的认知,借此建立对历史内容的认知。在建立了历史认知之后,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他们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据,发挥自主性,对历史史实进行分析或评价,以此在学以致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因为初中生刚刚系统地接触历史内容,其历史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自主分析历史事件将会遇到诸多的麻烦,无形中会加重历史学习负担,不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会结合教学所需,为学生指出分析历史事件的方向,如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贡献进行分析等,使学生们在体验分析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以“夏、商、西周的兴亡”为例,这节课涉及到了朝代的更迭。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们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夏、商、西周的兴亡的原因。在如此引导下,学生们会深入到历史事件中,从多方面展开对其分析,进而在理清原因的过程中,建立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同时学会在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未来生活,形成积极的历史观。
三、以历史为借鉴,培养学生历史观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即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汲取有效的经验,指导未来生活,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事与愿违,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不少教师还拘泥于教材内容,按照知识灌输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考试问题,无形中割裂了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导致学生们难以实现历史价值观的发展。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将借鉴历史与分析、评价历史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把握其进步价值和退步价值,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在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在组织了“中外交往与冲突”该内容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交往冲突,汲取交往经验,积累交往方法。在课后我立足当前国际交往情况,引导学生们运用积累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脉络,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学生解释能力;以历史为借鉴,培养学生历史价值观,使用如此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历史教学活动,改进传统教学,并使学生们在多样的活动体验过程中,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发展历史学习能力,塑造良好品格,趣味形成历史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云华.设计有度 精彩无限——“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中小學教师培训,2018(07):52-56.
[2]成玉丹.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18(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