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收
摘要:随着国内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小学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着变化,不仅仅是训练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教师教学的内容也變得丰富起来。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并没有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很多学生的体能状况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通过介绍现代体能训练的意义,提出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现代体能训练 小学体育教学 运用策略
1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更大。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少学生面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虽然学生的身高体重有所增加,但在肺活量、速度等方面明显下降。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2现代体能训练的意义
2.1提高身体素质
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练,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要想实现人生的理想首先身体要健康。为此,学校需要开展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做出一份周密的训练计划表,并将传统的训练方式和现代功能训练方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做出规范的动作,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2.2激发运动兴趣
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体育项目和技术动作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善于沟通的能力,这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体能训练一般都是在室外举行,针对学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进行指导,这不仅能够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协调,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增加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运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
2.3增强自然适应能力
自然适应能力是指应对自然和抵御自然变化的能力。因为现代体能训练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制定最好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另外,现代体能训练更注重学生动作的规范以及运动方式的规范,这不仅能减少学生受伤,还能增加学生的自然适应能力。
3现代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增强教师体能专业化培训
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服务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学生体能训练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学生顺利地完成体能训练,提升身体素质,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对教师的体能专业化进行培训,确保每位老师掌握足够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另外,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耐心地指导学生,给学生做出规范的动作,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情况下,紧张的课堂氛围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体能训练的作用,教师应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能够轻松投入,获得快乐。另外,教师可以采用创新型的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经验,帮助学生掌握体能训练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3确定体能训练方法
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选择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增强学生训练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体能,从而达到想要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教师也可以运用重复训练法,通过做相同程度的运动,让学生进行连续的锻炼,增强学生锻炼的效果。另外,负重锻炼法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承载某种负重物,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体能素质。
4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现代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动作,减少运动损伤。同时,现代化体能训练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顺应自然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对于现代体能训练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训练理念,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增强体魄,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凯.现代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11):78-79.
[2]王爽.现代体能训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