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香
摘 要:初中地理课堂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渗透
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生态日渐恶化,2019年巴西亚马逊雨林大火、澳大利亚的山林火灾导致五亿野生动物死亡,人类的活动或自然灾害不断加重生态压力,人类作为生态的一环,必须予以重视。初中学生正值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利用地理教学进行生态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生态环境发展的思考,提高对自然保护的重视程度。
一.生态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问题
(1)唯成绩论教学,生态教学被忽视
唯成绩论是目前主流的教学思想,要求初中地理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开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也集中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应试技巧的教学。虽然近年中考对生态环境的考题出现率有所增长,但毕竟仅占初中整体地理知识的小部分,日常的涉及对学生影响甚少。讲座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生态教育知识以死记硬背为主,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少,导致生态教育缺乏实质性的进展。教师为保证教学进度,对生态知识的讲解采用长话短说的形式,填鸭式不断灌输核心知识,缺乏延伸性教学,将会影响学生的提高与创新[1]。
(2)教材内容简单落后,学生对生态教育兴趣低
教材是进行统一教学的重要素材,内容的编制考虑到全国各地学生的需求,因此内里的案例大多以简单易懂的形式呈现,而且教材的编制与审核需时较长,正式落实之后,教材案例大多变得落后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但需要教师认真负责地传授知识,还需要學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吸收,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被动式的教学必然影响教学效率,尽管教师充满热情,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生态教育渗透,学生不愿意学也是徒劳无功。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均以学习作为初中学生唯一的责任与任务,导致学生对生态的理解甚少,环境保护责任不足,轻视生态的意义,因此学习时也只会任务式地应对。
二.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1)利用实际案例开展教学活动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关环境生态重要性的学习内容很多,几乎每一章节都有所涉及,如巴西热带雨林的作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它也是世界污染大国、日本由于环境污染问题而加速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销售基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地矛盾,导致的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问题、我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长江每年夏秋季节的水患问题、东北湿地青藏高原湿地的减少问题等不胜枚举。但是教材中语言描述多术语化、列举事实多抽象化,因此对学生的内心起不到震撼作用、引不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用口语化的语言讲述身边具体的事实,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因而也就会喜欢追随老师进行探讨环保问题[2]。
(2)采用兴趣教学提升渗透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对知识兴趣越高,越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展自主学习互动,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生态教学活动,通过视频的形式开展动态教学,摆脱传统课堂的沉闷感,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播放生态破坏的视频或图片,例如澳大利亚大火中动物被烧死的惨状,让学生直观受到直观冲击,激发内心怜悯情绪,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观看东南亚海啸的纪录片,教学学生海啸等自然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其中渗透大自然报复人类的观念,让学生对生态自然保持敬畏。在此基础上,教师传授学生保护大自然的知识,例如不能乱扔垃圾、注重生活环保等,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和现实遵循。
(3)开展小组合作促进知识渗透
教师可以以生态保护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在意见分享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接触新知识,取长补短,不断深化对生态知识的理解。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和表达个人对生态保护和生态破坏的理解,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3]。
(4)在考试和练习中进行渗透
在日常练习和考试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态知识进行题目创新,例如洋流教学时,结合北极发现大量人类塑料垃圾的案例,让学生吸收生态知识的同时,以考试练习引起学生对生态的重视,有利于学生日常积极关注生态保护问题。
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要重视学生生态知识渗透的意义,将生态教育纳入教学目标,方可保证学生得到系统持续的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金翠翠.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25.
[2]金翠翠.初中地理交互式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98.
[3]张国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