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沛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育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以新课标为切入点,语文课堂既要落实知识教育,也要落实德育教育,关注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及品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培育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助推德育教育是当下核心素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启发学生学知识、学做人,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德育教育
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教育特征;而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语文学科又成为渗透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重要载体,赋予小学语文教师新的教育任务和教育使命[1]。立足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德育素材,挖掘语文学科独特的德育功能,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培育小学生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品质,通过德育教育实践与创新,将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那么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助推德育教育?以下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详细分析:
一、尊重个性,把握德育教育契机
小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好奇心,语文教学活动正是要把握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立足教材文本的内容,把握契机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堂活动中张扬个性、陶冶情操,获得情感共鸣。因此,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不能拘泥于“填鸭式”的教育,而是让语文课堂真正“动”起来,在精心备课时要综合考虑“教情”与“学情”,挖掘阅读材料中有意义的德育实践内容,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学习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把握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体验壮士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感知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德育教育的熏陶。
二、再现情境,强化德育教育效果
想要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应采取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于无声无形中渗透德育理念。语文课上明确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把握文本内容再现情境,将知识、情感、体验与德育都寓于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中有所收获,让德育教育散发独特魅力[2]。例如,学习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为了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播放斗志昂扬的《英雄赞歌》,大屏幕上穿插课文的图片,打造独特的视听效果,仿佛将学生代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切身体验战争年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学完课文之后,在班级开展“讲英雄故事,学英雄事迹”的德育主题活动,大家畅所欲言的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分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从中获得心灵震撼,敬重英雄、学习英雄,以英雄为榜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进步。
三、设置疑问,渗透德育教育情感
提问是启发思维的桥梁。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转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德育情感,落实德育目标,提升德育素养。例如,学习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抒发的离别之情,围绕诗歌内容提问启发:“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就是‘送友人,但是诗中却描述了优美的春景,这样写的目的何在?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设想你在送别朋友时,内心是怎样的感受?”这些问题串联了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学生也在阅读诗词和思考问题过程中,体验了作者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进而懂得珍惜友谊,以诚待人,在文本内容与真情实感的熏陶下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四、创新技术,营造德育教育氛围
立德树人背景下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创新,融入德育教育思想与基本元素,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环境对教育成效的影响。语文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声色影像相结合的情境氛围,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在丰富的课堂体验中激起情感共鸣,促进德育拓展。例如,学习课文《圓明园的毁灭》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圆明园盛况的场景,对比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差别,将学生带入昔日辉煌的皇家园林,再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愤怒之情与强烈的爱国之情,从而树立责任心与使命感,在德育氛围中获得启发,渗透家国情怀,获得一次难忘的德育教育。
总之,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做人的重任。作为一名小學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对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人文性,知识教学与德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保素质教育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乔玉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分析[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0,(5):72.
[2] 徐浩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素材的挖掘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