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
摘 要: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教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受应试教育影响,一部分学校仍无法高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本文立于学校层面,对如何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展开了分析,以期为德育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前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学任务,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致使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德育教育效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主要从学校层面,提出了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管理理念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管理者主要是学校和教师,想要树立正确的德育管理理念,务必要先转变学校和教师的德育管理理念,也只有学校和教师秉承正确的德育管理理念,才能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能动性,促使德育教育效果提升。因此,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是转变学校领导层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先树立两者正确的德育管理理念,才能改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促使全校共同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等的培养。
在实际管理中,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层对德育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德育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学校管理和教学之中,将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理念作为基础,开展各项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其次,要树立教师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通过专业的德育教育培训,让教师清楚的认识到,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性[1]。要让教师学会在教学活动中,无痕的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思想,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所有创新,并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最后,学校应鼓励教师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并将德育教育纳入学生日常考核评价,这样才能持续、长期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从而保证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良好的为人师表榜样
教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德育教育,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教师的模范榜样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举止,感染身边的学生积极模仿,将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领路人,进而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建立良好的为人师表榜样,首要任务就是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为学生建立模范榜样,对自身语言、行为、衣着等进行规范,先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用语言和行动赢得学生尊重,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文明、敬业、互助、爱国等形象。其次,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热爱生活,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对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会尊重每一名学生,这样才能建立平等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从而在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思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无论是进行德育教育管理,还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都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不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更是确保德育教育顺利实施的需要[2]。因此,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时,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互助、和谐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需要学校领导层积极组建,并贯穿于整个学校风气和主题活动中;需要教师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并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也就是说,良好的校园环境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和维护,学校是组织者,教师是执行者,学生是受益者,三者有效结合,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環境,才能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形成自我约束,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学会尊重和帮助他人,并用自己的文明行动去感染和带动身边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和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实施,进而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总结
总之,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受到了学校的重点关注。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德育管理理念,转变学校领导层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知,提高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同时,还需建立良好的为人师表榜样,赢得学生尊重和学会尊重每一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后,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适应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信安,吴俊英,吴俊岩.新时代青少年德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20(08):138-139.
[2] 赵璐玫.构建一体化德育格局 形成联动型共育机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