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君
摘 要:为了推动学生辨析与判断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部编版教材中特意加入了辨析板块,让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形成良好的辨别判断能力,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有效增强。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几年来使用部编版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将从教材编写内容、课堂失误案例、教学失误原因以及修正改进策略等四个方面,对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进行阐述和介绍。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辨析能力培养
道德辨析能力即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等内容的对错、好坏从道德意义上进行认知、辨别和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意识的核心,它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内容共同组成了道德培养的主要内容。其内在分类包含了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等不同的角度,是促进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观念与认知尚未完全形成,在这一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和能力发展预期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完善与改进,从而促进学生辨析能力的有效提升,保障其健康成长。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内容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的重点在于“道德”和“法治”两部分,主张两者不断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合理的结构。道德观念作为指导学生行为的重要前提,其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部编版的教材中,特意增加了和道德行为判断与辨析有关的内容,以促进学生辨析能力和道德意识的不断发展。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道德辨析类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上的特点。
1.道德辨析类内容数量与类型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编排中,辨析栏目的数量始终在6个以上。根据难度可以将这些辨析栏目划分为简单辨析、深层辨析、开放辨析和广义辨析四类,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认知能力不断增强,教材中所涉及的辨析类型也在不断丰富,逐渐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2.道德辨析类内容的编排特点
在学习的初期阶段,辨析栏目所使用的标题大多简单直接并且答案唯一确定,如“这样做对吗?”和“这样好不好?”等,能够让学生迅速理解问题,辨析的难度较低;而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教材中所涉及的辨析內容也更加贴近日常的生活,在一年级下册的辨析栏目中,学生需要考虑的内容更多,对其自我反思能力进行了一定的训练与培养;进入二年级之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一时期辨析栏目中内容的复杂性有所增加且更具开放性,不再是单一的判断好坏,对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更加有效地锻炼。在上册的辨析栏目中,学生不仅要对案例中思想行为的是非对错进行判断,还要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推动学生道德辨析判断能力的不断增强。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这一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会设置专门的辨析栏目,并且从更加细致的方面对辨析的内容进行划分,使辨析的范围更加广泛,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细节的辨识与体察。总之,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教材在设计与编排辨析类内容时,将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发展特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阐述与解释,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有效推动学生辨析能力的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误区分析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能否合理运用教材,并充分体现其作用呢?在本地区使用部编版教材的几年中,通过随堂听课、教师座谈等形式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笔者了解到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并不乐观,陷入了以下几项教学误区。
1.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强化反面教材,背离教育要求
在一次研讨课,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3课辨析栏目“这样做对吗”
案例描述
(展示课本第13页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图片,讨论他们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
生:图二是不对的,女生不能跟老师这样说话。
师:她是怎么说的,谁来模仿一下?
生:“哼,你又不是我们的老师!”
师:她模仿得怎么样?谁来更形象地表演一下?
生:双手抱胸,冲着老师大声喊道“哼,你又不是我们的老师,凭什么管我,我才不听!”
师:她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是的,太生动了,让我们给她掌声……
教学点评
这段辨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比几幅图片中学生对待教师的不同态度,分辨和判断其行为的对错,并形成尊重教师的思想观念。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当通过正面的教导帮助其强化正确的认知和意识,但是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将事例中的反面教材作为讲解的重点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重现,会导致学生强化对于负面思想的记忆,形成错误的认知,从而对学生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造成阻碍。因此这一教学活动完全违背的教学要求,远离了教学初衷,不利于学生心理认知的健康积极发展。
2.课堂教学活动无视学生主体身份,影响思维锻炼
道德与法治课本一年级下册第2课辨析栏目“有精神才好”
案例描述
(PPT分别出示第8页的两张图一坐姿与走姿对比)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图片,说说图片中的谁更有精神呢?
生:第一幅图里边,右边的小朋友更精神。第二幅图里边有精神的是穿紫色裤子的小朋友。
师:对,你看他身体坐得很直,脊柱也非常直,这样有利于他的身体发育,看起来很精神。那再看第二幅图……
教学点评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独立思考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这一段的辨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本应该先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辨析,对教材中的两种不同的姿势进行对比,再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和互相纠正得出“怎样叫有精神?如何做到有精神?”并形成正确的观念。但是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是虚晃一枪,忽视对学生主观认知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权被剥夺,无法得到辨析判断能力的实际锻炼,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
3.课堂教学内容打乱教材课程编排,违反认知规律
校内研讨课,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5课辨析栏目“他是小气鬼吗”
案例描述
(播放某学生不想将爷爷的礼物与他人分享的视频)
师:同学们,他这种做法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好的东西要和朋友分享。
师: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沉默)
师:分享是有尺度的……
(展示课本第61页图片——分享中的困扰)
师:图上的同学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和同桌进行讨论,再演一演,如果你们遇到这同样的困扰该怎么办?
生:同桌表演练习[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图片中的内容,所以无从表演,始终没有得到练习]
生:两组上台表演[表演很生硬,学生边演教师边导]
教学点评
小孩子的思维方式一定是先整体后部分,先普遍后特殊,先正向思维后逆向思维,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课本在进行知识编排时会遵循一定的思维发展顺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比如在这一课是先讲分享的形式,分享的意义以及分享的方法等,最后再对“他是小气鬼吗?”这一问题进行辨析,帮助学生理解分享的范圍和界限,解决分享过程中的烦恼。但是该教师为了突出困惑,故意将教学的顺序打乱,把辨析问题提前并借助视频让学生展开讨论,导致课程一开始就陷入僵局,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出现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学习内容,不能顺利进行活动的情况。这种混乱的教学环节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阻碍了学生辨析能力的提升。
4.课堂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个人隐私,影响观念形成
道德与法治课本二年级下册第8课辨析栏目“在这里玩安全吗”
案例描述
(展示教材第30页图片——儿童在不同环境中游戏的四张图)
师:请同学们看图然后说说在这里玩安全吗?
生:随机选择图片,自由回答。
[教师未适时引导,总是对孩子的回答进行无意义的复述]
师:(做神秘状)同学们,再看,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情况哦。
[图片一出,教室一处哗然,学生议论纷纷,原来新出现的四幅图中的主人公竟然都是本班的孩子,有站在乒乓球台上准备往下跳的,有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的……]
师:请大家说说这些行为对吗?危害是什么?你想怎么批评他们。
生:我来批评xxx,他不应该站在乒乓台上,这样容易摔伤,我来批评……
生:(饶有趣味地)老师我也曾经玩过这样的危险游戏,有一次……
教学点评
在这部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或许是想将教材中的案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以实现道德辨析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师为了达到辨析的目的却虚拟场景,让学生做危险游戏充当反面教材并在全班播放。这种“知法犯法”的教学行为会给学生形成错误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危险的活动当中,将课堂变成了危险活动汇报厅,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同时还无视学生的自尊与个人隐私,造成截然相反的局面。对学生道德辨析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极大的损害。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失误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前文提到的这些失误归纳出以下三种原因:
1.曲解教材编写意图
教师对于道德辨析这一栏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一知半解,全凭自身的理解与经验进行教学与引导。还有一些老师打着“创新性使用课本”的旗号,随意改动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和顺序,导致教学活动偏离了学习目标,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接受程度,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阻碍学生辨析判断能力的提升。
2.忽视学生发展水平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之一,其态度和认知水平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在以上教学案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发展水平往往被教师忽略,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产生不敢辨、不能辨和不想辨的心理,给学生辨析能力的提升造成打击。
3.缺乏课堂教学创意
在教学过程中,富有创新与变革热情的教师能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为推动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但是在很多时候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将一节课草草应付了事,导致课堂过于平淡,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激情以及辨析的欲望。不仅极大地阻碍了课堂的教学,还给学生辨析能力的提升造成消极的影响。
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对于教学失误原因的分析,笔者试提出一些相应的对于教学内容的改进策略,为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
1.明确目标合理辨析,形成积极道德认知
课本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一定的指导。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教师首先要充分解读与研究课本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以遵从教材原意,实现教学效益的有效提升。从而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实现辨析判断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精选内容多维辨析,丰富正向道德情感
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达到能够对事物产生辩证性看法的水平,因此为了锻炼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内容以帮助其思辨意识的萌发,并提升批判性的思维与认知。推动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实现道德情感的丰富。
3.突出主体深入辨析,培养坚定道德意志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生活实践的指导。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尊重并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产生参与到课堂辨析活动中的积极性,有效得到辨析判断能力的锻炼,从而促进道德意志的坚定与巩固。
4.注重实践有效辨析,强化良好道德行为
判断与辨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源自实践活动,同时也将应用于实践活动。在小学低年级的道德观念培养训练实践中,教师应当从现实生活出发,提供更多日常化的案例,对学生的认知与行为进行引导。从而给学生辨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以及积极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培养打下坚固的基础。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辨析栏目作为促进学生辨析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推动其健康和谐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部编版教材的优势,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制定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活动。最终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行为习惯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
[3] 《也谈培养小学生道德辨析能力》徐小琴
[4] 《奏响道德与法治价值教育的强音》陈光全鲜于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