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传鑫
山东艺术学院是一所坐落于齐鲁大地的专业艺术院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专业舞蹈班的建立至今①,随着不断发展,学院逐渐建立起具有齐鲁地区文化特色的舞蹈教育和创作体系,并将其卓越的文化和精神遗产转化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山艺舞蹈学院秉承着这一非常重要的艺术观念,同时也坚信这是艺术实验和创作的非常效的方式。山东艺术学院一直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弘扬齐鲁精神的进程中。山东民间舞蹈集《根·源》正是山艺舞蹈创作阶段性的一个展示,在《根·源》第二篇章“地·耕”中的《田埂地垄一片云》、《扶犁晚歌》、《耕》、《守望》四个作品,通过舞蹈描绘出一幅绮丽美妙、多彩多姿的田间图画,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化为一首美丽的诗歌,在天与地的和谐共生中讲述着人与自然相处之道,而其中《扶犁晚歌》这部作品更是表现数千年来,古人们通过躬耕陇亩耕作心田。由此向内心望去,丘壑俨然,正如作品的主题,扶犁晚歌寻觅最初的田园。朝霞里老农与牛同耕,暮色中老农牵牛扛犁归去。整个篇章诉说着人与大地之间的世代传承。最后一个篇章“人·情”中的《嬉·喜》、《海阳有个王大娘》、《喜饽饽》、《闯海人》四个作品,从生活中的小场景着眼,传达至真至浓的人情。通过对山东民间非遗舞蹈元素的提炼与运用,抒发对上天的敬畏,在给予我们丰富馈赠的黄土地上,描绘出人情百态中的鲜活生动的人生。在最后的寻根探源中,走进数千年前的“往事”,感受齐鲁大地深邃的传奇。②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9年创作了许多优秀舞蹈剧目,其中独舞《扶犁晚歌》中,将晚霞一抹,牛儿奔勃,老农扶犁,且行且歌的场景尽收眼底。作品用质朴、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意境悠然的人文图画。在人、牛、犁构建的和谐情境中,表达出劳动者寄情于田间的豁达与洒脱。在老农与老牛的浓情背后,是作者关乎人与自然共处之道的思考。群舞《厚土》是专为黄河滩区迁建而创作的舞蹈,将滩区人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用肢体语言进行了别样呈现。作品即以质朴的动态形象表现出了一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表达了人们质朴、坚韧、豁达的情怀。大地褶皱的纹理、凝练岁月的痕迹,映射着人们对生命的希望。
一、那一抹晚霞
在作品《扶犁晚歌》中,编导所表达出的惬意情怀令观众心胸阔达。作品一开始,老牛的叫声给整个舞蹈铺设了环境氛围,田头耕作的场景仿佛映入眼帘。这正是一幅描绘山东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农耕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③,据考证,我们的祖先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开垦耕耘已达五千多年历史,因此农耕文化也在这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农耕文化也是中国最广泛的文化类型,齐鲁文化是最典型的农耕文化代表,且历史悠久。山东的土著先民是东夷人,从考古研究和史料中可见,山东的农耕文化由来已久,这也正是山东的民间舞中大多有着农耕迹象的原因,这是传承多年的文化积淀,也是山东民间舞蹈创作元素提取的艺术尝试和创作途径。
《扶犁晚歌》中,深刻表达了这种齐鲁农耕文化的形态,在表演过程中,随着人和犁的出现,故事的主角也全都交代清楚,动作的编排设计围绕田间耕作展开,一举手一投足仿佛正是忙碌于田间的老农,整段舞蹈始终是老农与犁耙的配合,拟物的表演,也给舞蹈增添了色彩,加之音乐的点缀,仿佛正是人、牛、犁、在晚霞夕阳下和谐日常的生活情景。也是对山东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在老农的动作编排上,编导不仅突出了犁地动作,更是抓住老农得个人特性,其中驼背与瞌睡的安排符合了耕种人物的日常。一个简单的驱赶蚊蝇的动作,将人畜间的和谐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是工作伙伴,更是相互依偎的挚友。舞蹈所表现的情景回归日常,拉近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体会齐鲁农耕文化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了舞蹈本身的魅力。简单表达,却是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引发出观众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二、那一方沃土
男女群舞《厚土》深刻诠释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块土肥水美的东夷之地,勤劳智慧的山东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山东人民自古对土地就有崇敬精神,编导抓住这一生活细节,在舞蹈中加入了人民对土地的敬仰之情,作品中运用山东特有的鼓子秧歌为主要舞蹈语汇,刻画出一副农民质朴耕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景象,将最日常的场景通过提炼和升华,转换成为作品中一个个表现情景的舞蹈动作,同时突出了“土”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山东自古就有土地崇拜的人文精神,这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地母崇拜时期,随着慢慢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地母崇拜分化为多个名称迥异、职能有别的神祗,如:社神、高襟、土地公等等。在经历了从自然神到人格神,农业神到政统神,主流神到边缘神,宗教神到世俗神的多重转化和分野后,其起点核心仍然是“以地为母”的原始思维,这不仅体现在各代人民的土地神崇拜和礼仪习俗,而且外化为回归地母子宫的土葬方式和习俗。④因此,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中深藏人民对于土地的热爱与崇拜,
《厚土》作品中舞蹈动作的编排是其一大亮点,朴实无华的舞蹈语汇却演绎着农民与土地和谐生活的场景。舞蹈开始,演员们简单的背朝土地的动作,使得观众一开始便明白了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主题,天空一道雷鸣闪过,土地被雨水滋润,在天然环境的帮助下,农民百姓仿佛嗅到了丰收的喜悦,随着音乐逐渐加快,舞蹈演员们的动作也变得欢快轻盈,仿佛正是置身于一望无际的田间地垄之中,在男女舞者的相互配合下,我们感受到田间耕作的欢快以及相互配合下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编导在这一段的队形变换设计上也是精妙绝伦,丰富且具有寓意,使观众眼与心达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山东鼓子秧歌元素的加入,为这整个和谐美好的画面划定后了背景氛围,舞蹈最后大丰收的场景更是展现出齐鲁文化滋养下,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美好的生活氛围。⑤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代表山东民间舞实力的优秀舞蹈作品,这些优秀剧目皆是由教师利用教学之余自主创作的成果,内容广泛,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编导巧妙的编排加之演员精彩呈现使作品更加出类拔萃。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注重传播山东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表现深受齐鲁文化传统影响的当代山东精神和具有齐鲁文化深刻烙印的当代山东人的精神气质及个性特点,揭示了当代山东与齐鲁文化传统不绝如缕的关系。以上所分析的作品,充分说明了山艺舞蹈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化、对历史、对社会等的关注,总之,在作品的创作中,随处可见齐鲁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山艺舞蹈成长生活在齐鲁之邦这块诞生了灿烂齐鲁文化的土地上,他们的创作与追求也恰恰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独特精神气质。
注释:
①娄晓艺:《根植齐鲁 务实求新》,《山东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6年,第1-2页.
②王志军:《寻“根”觅“源”》,《山东画报》,2017年11期,第1-2页.
③任艳花:《源于农耕的律动探析》,《北方音乐》,2011年08期,第1-2页.
④樊淑敏:《审美视阈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⑤傅小青:《论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与剧目创作》,《北京舞蹈学院》,2004.
参考文献:
[1]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江东.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蹈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
[4]张华.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5]庞宝龙.山东传统舞蹈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
[6]孙丽、杨夫英.济南民间舞蹈集[M]濟南市舞蹈工作者协会,1986.12.
[7]傅小青.论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与剧目创作——以作品《闯关东》《喜鹊喳喳喳》为例[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04.
[8]扈松松.关于山东高校舞蹈教育推动民间舞蹈发展问题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
[9]娄晓艺.根植齐鲁 务实求新[J].山东:山东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6.
[10]王志军.寻“根”觅“源”[J].山东:山东画报,2017.
[11]任艳花.源于农耕的律动探析[J].北京:北方音乐,2011.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