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田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中,发现有一些体内中空的器物,内含小石子、陶丸或沙粒,以手摇之可沙沙作响,研究者将这类器物称为“响器”、“摇响器”,其制作材料以陶质最常见,因此亦常被称为“陶响器”。河南舞阳贾湖村遗址龟甲响器①出土后,证实陶土并非制作此类器物的唯一材料,故而本文以“摇响器”称之,以求更准确地体现其总体特征。考古所见新石器时代摇响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仰韶、马家窑、齐家以及长江流域的大溪、屈家岭等文化中,以黄河流域资料为多。由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各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源流体系,因此本文专门针对黄河流域所见新石器时代摇响器进行探讨,其他地区所出实物暂不列入研究范围。
一、黄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时期摇响器概况
根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及各地文物考古部门公布的发掘报告等资料显示,目前所见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摇响器主要集中在今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省份,其中特征明显、资料较全的有19例,共27件。笔者按照制作年代将其排序(见附录1),其中:
属裴李岗文化的有1例,是出土摇响器中相对年代最早的。于河南舞阳县贾湖村遗址出土,共8件,由龟甲扣合而成,内置数颗石子摇动发声②。
属于仰韶文化的有4例:1.姜寨358号墓陶响器,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358号墓出土,共1件,泥质红陶,形似两碗扣合,截面呈圆形③。2.姜寨76号墓陶响器,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76号墓出土,共1件,泥质红陶,呈扁圆形④。3.铜川李家沟陶响器,陕西铜川市李家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共1件,泥质红陶,似两碗扣合,呈圆形⑤。4.庆阳野林寺沟陶响器,甘肃庆阳野林寺沟遗址出土,共1件,泥质灰陶,呈椭圆形⑥。
属于马家窑文化的有5例:1.东乡林家陶响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林家遗址出土,共2件,材质为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呈半球形、椭圆形⑦。2.庆阳野林寺沟曲颈陶响器,甘肃庆阳野林寺沟遗址出土,共1件,泥质灰陶,呈有曲颈的椭圆形⑧。3.兰州土古台陶响器,甘肃兰州土谷台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墓地第58号墓出土,共1件,泥质红陶,呈纺锤形⑨。4. 皋兰糜地岘M1彩绘陶响器,甘肃皋兰县糜地岘古墓遗址的1號墓出土,共1件,细泥质红陶,彩绘纹饰,呈圆筒形⑩。5.皋兰糜地岘M4陶响器,甘肃皋兰县糜地岘古墓遗址的4号墓出土,共1件,细泥质红陶,呈长柄和圆头组合形{11}。
属龙山文化的有3例:1.日照东海峪陶响器,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遗址出土,共1件,泥质黑陶,呈蚌壳状{12}。2.胶南西寺村陶响器,山东胶南市塔山乡西寺村遗址出土,共1件,泥质黑陶,呈蚌壳状{13}。3.章丘城子崖陶响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出土,共1件,泥质黑陶,呈龟形{14}。
属新石器时期晚期的齐家文化有6例:1.积石山大河庄陶响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大河庄遗址墓地出土,共1件,泥质红陶,呈闭口瓶罐形{15}。2.宁县西李村陶响器,甘肃庆阳宁县焦村乡西李村遗址出土,共1件,细泥质红陶,呈圆球形{16}。3.秦安杨寺陶响器,甘肃秦安县安伏乡杨寺村古文化遗址出土,共1件,夹砂红陶质,呈圆柱筒形{17}。4.甘肃广河兽头陶响器,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出土,共1件,泥质红陶,呈兽头葫芦形{18}。5.甘肃广河盖子坪响铃罐,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买家乡盖子坪出土,共1件,泥质红陶,呈开口折腹状{19}。6.甘肃庄浪韩店响铃罐,甘肃庄浪县韩店乡试雨王家胡墓地出土,共1件,细泥质红陶,呈开口折腹形{20}。
根据以上列举的资料可知:从公元前58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的齐家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摇响器的发展历程延续了近四千年,时间跨度极长,涉及到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各个文化类型。除河南舞阳贾湖村龟甲响器和甘肃东乡林家陶响器为同一单位中出土多件器物外,其它在同一出土单位中呈现方式均为单件。
二、黄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时期摇响器的地域分布
根据上文所举资料,黄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时期摇响器主要集中在今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笔者将出土地域接近的实例归纳在一起,并分别按照制作年代分别排序。(见表1)
由表1可知,在黄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摇响器中,今甘肃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共13件,且时间跨度较长,从公元前4800年的仰韶文化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均有发现,传播发展近三千年,显示出较为完整的发展体系。在今陕西地区出土的3件摇响器,均属于仰韶文化,今山东地区也出土3件摇响器,都属于龙山文化。两地区均未发现其它时期的出土实物,故而发展脉络均不甚清晰。而今河南地区仅发现1例,同一出土单位中的8件龟甲响器共存,制作年代在目前所掌握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摇响器中最早,但其系龟甲所制,该地区迄今也尚未见其它陶制摇响器资料,孤证难立,所以无法据此说明发展时代问题。
三、黄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时期摇响器的形状
按照黄河流域出土的27件新石器时期摇响器的外形特征,陶土烧制的大致可分为动物形、几何形体、仿生活器皿体、不规则形体四大类,以下做一一阐述。
1. 动物形
目前所见黄河流域新时期时代摇响器中,以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8件年代最早,系利用天然龟甲制成,保持龟甲的自然形状。如(图一):
在表1中三例龙山文化制品(图二,1、2、3)是模拟天然蚌壳和龟甲的形状。尤其是章丘城子崖龟形摇响器,与河南贾湖遗址所出天然龟甲摇响器形状相近。但这些龙山文化制品制作年代与贾湖遗址摇响器相距甚远,且均出土于今山东沿海地区,二者之间应该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动物造型的摇响器,应该是先民们有意识地根据动物形状仿制而成,而这些动物是先民们日常狩猎捕鱼生活中的所见之物,很可能与当时先民们的居住环境存在着某种关联。
2.几何形体
几何形体有圆球形、半球形、椭圆形、圆柱形等4种形状。
(1)圆球形
圆球形摇响器有1件,形如圆球,如宁县西李村陶响器(图三)。
(2)半球形
半球形的器物有2件,特点是上面是球体,底部是平的,如:甘肃东乡林家陶响器(图四)。
(3)椭圆形
椭圆形的器物有2件,姜寨76号墓陶响器(图五,1)、甘肃庆阳野林寺沟陶响器(图五,2)。
(4)圆柱形
圆柱形的器物有1件,秦安杨寺陶响器(图六)。
3.仿生活器皿形
仿生活器皿形是指模仿生活中常见的器物,有棒槌形、葫芦形、瓶罐形、两碗扣合形、圆壶形等5种形状。
(1)棒槌形
棒槌形的器物有1件,如皋兰糜地岘M4陶响器(图七)。
(2)瓶罐形
瓶罐形器物有3件,按照瓶罐口的闭合与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闭口,如:甘肃积石山大河庄陶响器(图八,1);另一类为开口,如:甘肃广河盖子坪響铃罐(图八,2)、甘肃庄浪韩店响铃罐(图八,3)。
(3)两碗扣合形
两碗扣合形的有2件,像是两个小碗扣合而成的形状,姜寨358号墓陶响器(图九,1)、铜川李家沟陶响器(图九,2)
(4)圆壶形
圆壶形器物有3件,如庆阳野林寺沟曲颈陶响器(图十,1)、甘肃皋兰糜地岘M1彩陶陶响器(图十,2)、甘肃广河兽头陶响器(图十,3)
4. 不规则形体
不规则形的响器有1件,如兰州土古台陶响器(图十一)
通过集中在今甘肃、陕西地区出土的这些几何形体、仿生活器皿形、不规则形体的摇响器来看,一方面,可能是先民们在有意识地模仿一些日常生产、生活器具;另一方面,由于制作水平不高,所以当时手工制作品还不够规则规整,没有形成某一固定的形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时期摇响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800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其发展历程延续了近4000年的时间。从分布地域看来,以今甘肃地区最集中、脉络最清晰,其他地区出土摇响器则较为零散,未体现出较为完整的序列,延续脉络不太显著,但不排除尚有文物未被发现的可能。从器物形状分类上看,说明当时的造型是从模仿可见的实物开始的。尤其像是动物形象的摇响器,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先民们可模仿的自然物也有所差异,使得在造型上具有一定地域特征;而几何体、生活器皿形的摇响器,样式较为多样,当时还没形成某一固定的形制。在制作材料的选用上,则体现出从早期选用现成材质到有意识利用陶土烧制的转变过程。
注释:
①参见王子初:《摇响器》,乐器,2001年第4期。
②参见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8页。
③参见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2页。
④参见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3页。
⑤参见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3页。
⑥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0页。
⑦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页。
⑧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2页。
⑨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3页。
⑩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3-14页。
{11}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页。
{12}参见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0页。
{13}参见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0页。
{14}参见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4页。
{15}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6页。
{16}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6页。
{17}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7页。
{18}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页。
{19}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8页。
{20}参见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8页。
参考文献:
[1]宋兆麟:《陶响球和古球戏》,《史前研究》,1987年第1期。
[2]幸晓峰:《巫山出土陶响器、石埙、石磬考略》,《四川文物》,2002年第5期。
[3]方建军:《中国出土的史前及商代乐器》,《乐器》,1991年第1期。
[4]方建军:《中国上古乐器的发现和种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5]陈星灿:《中国史前乐器初论》,《中原文物》,1990年第2期。
[6]黄厚明、陈云海:《中国史前音乐文化状况初探》,《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7]毛璐:《史前乐器探究》,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硕士毕业论文。
[8]申莹莹:《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乐器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博士毕业论文。
[9]张仕男:《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商铜铃研究》,《人文天下》,2019年2月刊。
[10] 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1] 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2] 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3]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4]王童:《新石器时期陶埙之源流及传播研究》,《人文天下》,2019年2月刊。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