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加平
摘 要: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数学的难度也有所提升,要想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教学辅助与支持,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此,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元素支持,让学生快速理解数学的知识,并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师依然秉承着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数学习题训练,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殊不知,在追求高素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学教师刻意追求教学形式导致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一旦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一头蒙。为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环境支持,将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推动数学教学的顺利发展。
一、在生活中挖掘素素,提升课堂效果
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最关键的在于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具体关系,并努力发掘生活中的元素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到了小学高年级,虽然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是部分数学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依然有一定难度。为此,数学教师要摒弃单独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具体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分数乘法》一课的教学时,在之前所学的乘法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普通数的乘法,所以,他们对平常的数目乘法偶尔还容易犯错,对小数的乘法更是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场景:小花在周末去超市购物,看到一个想橡皮的价格是1.5元,于是她一下子买了5个橡皮,那么,小花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为学生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学生们的兴趣十足,大家都积极想办法,有的学生问:“这个算式里有小数点,如何算出结果呢?”于是,笔者让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让学生讨论与计算的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意识,还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数学社会实践,提升学生认知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活动场所往往局限于教室内或学校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基本由书本教学得来,在这固守的教学形式下,不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引入课堂之外,让他们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观察,并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折扣》一课的教学时,若仅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本知识理论的讲解,学生在掌握有关折扣的知识,学生也不知该如何有效地将其运用于生活当中。因此,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观察,尤其是观察与商品打折扣的现象与数字。在实践活动中,小组之间精诚合作,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此,学生们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加深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学到更多的有益知识。
三、习题中渗透生活元素,加强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习题练习的布置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平時的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擅长将课后习题及其他试卷题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作业就是一种过程,导致学生产生应付作业的心态。而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真的学会了知识,也才能对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数学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学完《利率》之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道与银行存款有关的习题,比如,家庭在银行存款10万定期,存期一年的利率是多少。让学生结合当前银行存款结算利息的形式进行详细的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完成这道题,学生们要到银行去进行相关的咨询,询问银行工作人员,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咨询的形式,了解当前存款利率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计算与应用能力,也提升了学生了解民生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为高效率地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而言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否定的,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元素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渗透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的形式还很多,数学教师要继续做出实际的研究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刘岚馨.让数学与生活比翼齐飞——试论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68-169.
[2]朱国锋.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3(2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