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探索

2020-10-21 03:50刘涛
神州·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刘涛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当采取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每位教师都应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甘露”。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生活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特别强调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7年9月,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3个学段全面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省份,课程纳入地方必修课管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起到熏陶感染作用,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起到继承和弘扬的作用,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到发扬光大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对象

小学低年级让学生通过接触、记诵一些简单的格言警句、传统蒙学精粹等,重在对学生传统礼义规范的熏染与培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有初步的认知和践行;小学高年级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章句及相应的实践体验,对一些传统价值观和为人处事之道有较深入的领会和认知,形成初步的价值评判能力和行为习惯。

2.传统文化进课堂

传统文化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来实施,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进入课堂,并保证课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语文、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指导阅读,听读、跟读、共读、背诵、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以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使优秀传统文化诵读逐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思想

根据经典古籍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课程分为“蒙学基础”、“诗词美学基础”、“经典子集研修”和“传统文化与艺术”四大模块。

1.蒙学基础模块: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与行为规范基础课程,包括《弟子规》、《千字文》等。

2.诗词美学模块:包括儿童诗词韵律美学基础和古典诗词欣赏。

《声律启蒙》等。

3.经典子集模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儒家哲学思想和运筹学基础课程,包括:《论语》、《孟子》等。

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办法

1.激发兴趣 营造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够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顺利实施。

2.联系课堂 结合教学

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抛开国家指定的教材而自己单独另搞一套,一定要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密切联系语文课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接受能力,结合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文活动有目的、有计划、高效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3.持之以恒 注重实效

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要取得成效,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一些虚浮的花架子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

四、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注意事项

1.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适应国家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德育活动,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教育。

2.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成为课标教材的重要补充,彰显文化魅力。

3.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积淀文化底蕴。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優秀传统文化知识更适于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要遵循尽量不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负担的前提下,在快乐中诵读和体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和收获。

4.优秀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相结合,创建书香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对师生良好的心理行为定势的形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5.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继承传统教育。学校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更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介入。搞好和家长有关的教育活动。过好“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文化气息浓郁的节日,让教师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走进父母的心灵,让父母感受孩子的变化,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曾经说过: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当采取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每位教师都应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甘露”。

6.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档案是一种非常好的考核评价方式。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资料、学习成果、自我评价放进去;教师要客观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启迪和激励学生;要让其他同学来相互评价,通过互评来发现优点、发现榜样;还要发动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形成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种在他们心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智慧种在他们心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格精神种在他们心中,让这些美好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结果,长成参天大树,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