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都
摘要:经典名著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底蕴,长期坚持阅读名著,学生在持之以恒的阅读过程中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不仅有利于其文学素养的培养,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引导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提升其语文素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名著阅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经典文学名著不论是内容还是语句、用词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亮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对于学生的文学审美和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在农村中学,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欲望不强,家长也不够重视,觉得名著是课外书、闲书,学生只要掌握书本知识就行了。如何引导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以下分析名著阅读在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提出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来提升语文素养的策略。
1、名著阅读在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
1.1学校和家长重视不够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倾向于学生对阅读题答题技巧、答题方法的传授,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看重的是升学率,受这种功利思想影响,教师往往让学生反复做阅读理解题、作文训练等,学生在这种单一枯燥的重复做题和习作训练中,思想高度紧张,极易产生抵触心理,反而青睐一些武侠小说、科幻小说[1]。不阅读名著,怎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学内涵、从中吸取文学精华来充盈自己的文思呢,既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不利于培养其对文学名著的鉴赏能力。
1.2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涉世未深,对于那些需要反复品味其深刻内涵和深邃意义的经典名著通常兴趣不大,相反对一些通俗流行的快餐书籍如漫画、流行小说等阅读愿望强烈。这是因为农村中学生受年龄、思维、认知等因素限制,对于名著的人物特色、时代特点等与其生活经验和体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于多彩的名著缺乏见识和体验,在阅读时感到难度较大,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深思和细读。
1.3教师教学方式片面单一
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仍然以教师灌输阅读体会与感悟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觉得课堂宝贵的时间应抓紧讲解和总结名著资料,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未能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来阅读。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学习和考试,教出的学生缺乏思想上的灵性,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人云亦云,何谈语文素养的提升。
2、通过名著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2.1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
要想让学生产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学校和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及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极影响。近年来,语文中考中关于名著阅读题其涉猎的范围不断扩大,仅凭课本中的名著课文是无法完成考卷上阅读题的考试的,由此更需拓宽学生名著阅读的范围,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
2.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兴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动力,名著阅读也不例外,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名著,有赖于教师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兴趣的产生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用老师督促就会主动自觉的去阅读,这部分学生通常家中亲人或长辈也喜爱阅读,家庭内有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受家人影响自然而然也就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从小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多,其涉猎的文学作品范围越来越广、题材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教师应着重引导那些平时对阅读没有兴趣尤其是不爱阅读名著的学生,通过后天的刺激来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3]。教师可结合学生性别、性格特点向其推荐不同的经典名著,如男生可向其推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女生则可推荐《红楼梦》,这几部名著多次被搬上屏幕,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假期观看影视作品,通过观看电视剧等形式来刺激他们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并在假期结束后,让学生相互交流,提出问题如“原著与电视剧有哪些不同之处”,“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最喜欢哪个扮演者”,“从自己最喜欢的文中人物身上反映出人物的什么特征”等等,引导学生各抒发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2.3营造名著阅读的良好氛围
名著阅读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用心的去阅读去深思,否则心浮气燥、囫囵吞枣的阅读只会停留在浅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是无法体会到名著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句、深刻的内涵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在班级中形成一股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氛围的渲染和影响下静心细读。在进行名著教学时如古典名著可配以与之相辅的音乐,让学生的身心都浸染其中,真正静下心来放下脑中的一切杂念,仿佛穿越到古代的某个朝代,身临其境的去体会文中作者所描述的情境,实现由“浅阅读”向“深阅读”的转化。此外,教师还可在班级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如让学生将名著改编成小品、话剧等,班级成员利用课余课后时间分组进行排练,表演的道具、角色的确定和分配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务必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排练成功后再由各组分别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班级可设立奖项,向表演突出的学生颁奖,如“最佳编剧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配角奖”等。学生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会用心揣摩其内心的心理活动、行为语言等,随着剧情的发展,学生对于名著的理解自然而然更深入更透彻。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也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勇于展示自我。
2.4传授阅读技巧,提高名著阅读的质量
要想提高名著阅读的质量,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中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但还需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助这些阅读技巧才能从阅读中真正得到收获。阅读技巧一是要静心阅读,这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静下心来才能进入书中的意境之中,对周围的一切仿佛置若罔闻,即使周遭嘈杂不安,也能集中精力不受干扰的去阅读,达到这种境界后学生阅读时完全进入了书中的世界,与作者“对话”、与作者共鸣,真正体味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二是要分清阅读的主次,即分清精读和略读,做到心中有数。需要精读的名著,要反复多遍的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边阅读边思考,深入探究和思考名著的各个层面,如情节交待、时代背景、地域特色等,经过仔细推敲反复揣摩方能领会名著的内涵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4]。对于略读的文学作品学生要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和中心思想。三是要养成做阅读笔记的习惯。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做相应的标记,对于优美动人的语句和词汇可勾画;对于无法理解的词汇进行标注,阅读完成后集中统一进行查阅,以节约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对于文中人物的评价、文章主题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或着历史背景可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来补充和加深了解。四是形成读后感悟。阅读名著不是走马观花,名著之所以为名著,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否则也不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对于名著的阅读,读后一定要有所思有所悟,形成读后感悟。读后感悟可以是书面的读书心得,也可以是和班级同学相互沟通、相互分享,同一篇名著,不同的人读后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这是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感悟自然也存在着差别。学生在这种相互交流的過程,可受到来自同学的启迪,思路得以拓宽,思维也变得活跃,实现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的目的。
2.5改进名著教学的方式
教师进行名著教学时,应给学生预留一定的阅读时间,而不是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阅读体会和感悟,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多思考,并适时给予鼓励,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而不是遵循以往的固定思维模式去思考,思想变得鲜活,见解也变得独到,教师再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答疑释惑[5]。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名著阅读教学中。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而名著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操,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十分有利。名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髓,个中精华与思想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通过名著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语文素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赖年英.基于文化语文素养下中学生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 (12):126-127.
[2]边疆.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名著导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 (07):39-40.
[3]姚佩琅.以提升素养为导向的名著阅读教学实验[J].文学教育(上),2018 (11):71-75.
[4]钱素芹.课外阅读名著,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J].学周刊,2015 (27):192-193.
[5]付虹.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9,38 (0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