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玲
【摘 要】目的:估计2013-2017年巨野县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为制定巨野县恶性肿瘤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7年巨野县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数据,分析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发病顺位、年龄别发病率、中标率。结果:2013-2017年巨野县年均登记恶性肿瘤病例2598例,报告粗发病率243.5/10万,按照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进行调整,恶性肿瘤的标化发病率为223.5/10万,男女发病比是1.3:1,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男性(265.71/10万)高于女性(220.0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集中在65岁以上的老人,发病前十位的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甲状腺癌、宫颈癌。结论:巨野县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经济负担严重,仍需继续加强肿瘤防治工作。
〖关键词〗恶性肿瘤;发病;疾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168-01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恶性肿瘤负担不断加重[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剧,医疗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这些因素对肿瘤在人群中的流行均产生一定的影响。2004-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82.5%,而恶性肿瘤占22.3%,居第2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2]。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已成为防治肿瘤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为更好地掌握2013-2017年巨野县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此次研究对2019年收集的2013-2017年全县肿瘤随访登记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发病数据来源于山东省肿瘤随访登记系统中2013-2017年巨野县肿瘤随访登记数据;人口数据来自巨野县年鉴统计表,登记对象为巨野县户籍人口;参照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标化发病率。
1.2资料质量:对上报数据进行评估,病理诊断比例(MV%)≥60%,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DCO%)<15%,死亡/发病比(M/I)为0.55~0.85,诊断依据不明的比例<5%[8]。用来评价肿瘤登记数据完整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是以上3个指标。全县肿瘤随访登记数据病例学诊断(MV%)平均38%,仅有死亡诊断证明书的比例(DCO%)平均4%,同期登记全部的恶性肿瘤死亡与发病比(M/I)平均0.68:1.没有未指明部位的报告。
1.3统计学分析:病例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分类,数据分析采用肿瘤系統分析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逻辑检验后,进行分析,计算分性别、年龄别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等指标,中国人口标化率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简称中标率),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恶性肿瘤发病情况:2013-2017年巨野县户籍人口数平均为1066532,年均发病人数为2598例,年均粗发病率为243.59/10万,标化率为223.48/10万,结果见表1。
2.2性别分布:男性平均人口数558494人,年均发病人数1484例,年均发病率265.71/10万,女性平均人口数508038人,年均发病人数1118例,年均发病率220.06/10万。男女发病性别比是1.3:1,
2.3年龄分布:巨野县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65岁明显增高且男性高于女性,到80岁为发病高峰.
2.4前10位肿瘤发病情况:肿瘤发病前十位的顺序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甲状腺癌、宫颈癌。肺癌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除了女性特有的子宫癌和乳腺癌外,常见部位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的发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巨野县恶性肿瘤年均粗发病率为243.59/10万,标化率为223.48/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恶性肿瘤是巨野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其中肺癌、肝癌、食管癌发病率占肿瘤发病顺位的前三位,与全省的发病顺位一致[12]。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与本地的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从45岁发病率开始增高,65岁以后明显升高,85岁以上的老人为肿瘤的发病高峰期,提出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以中老年群为重点。
综上所述,巨野县重点防治的肿瘤依然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在流行病学上恶性肿瘤的预防主要是三级预防措施,政府可以对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了解程度,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肿瘤登记覆盖面快速增加,数据质量也稳步提高。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为决策部门和科研部门提供了人群的肿瘤流行病数据,有重点地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地区,集中资源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同时为病因学研究提供思路,提高科学研究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万青,郑荣寿,曾红梅,等.1989-2008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7):517-524.
[2] 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8.
[3] 赫捷,陈万青.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