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林
摘 要:道德与法治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德育地位,并且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上看,既从同学友谊拓展到生命意义,又从青春成长拓展到法治天地,同时还延伸到爱国意识。因此,这就说明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是贯穿在教材的每个角落,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类型的方法帮助初中生发掘潜在的核心素养,使得提升初中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引言
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所包含的核心素养主要有法治思维、爱国思想、正确价值观等。那么,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教学思维和模式两个方面思考,使得可以尽然有序地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养。
一、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1.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高效课堂的建构离不开课堂的导入工作。课堂的导入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对整个教学效果产生巨大影响。课堂的引入影响后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合理、有效的课堂引入能够有利于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问题的驱使下,能够迅速地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中,他们会对教师所提问题产生兴趣,进而自我探究或开展探讨和分析,以此达到教学的完成。[1]
比如,在讲解到课程“亲情之爱”一课时,教师可以随机选取若干名学生,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行为,如母亲会每天早上起来为我做早餐等,然后教师再向初中生发问道“请问其他的同学的母亲,也会帮你做早餐吗?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给自己父母做顿可口的早餐呢?”,而经过教师这样的反问之后,相对大多数的学生会陷入深思,这就在无形中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反思的方法。并且,学生在经过反思之后会得出全新的人生感悟,使得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
2.引入生活元素,营造学习环境
教师在对课堂的引入时除了以问题导入外,还应注意在引入时,要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生活化的例子由于学生们参与度较高,更加有利于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时,就可以在传播媒介的改变方面提问道“如果没有网络,请同学们想象下你们现在还在使用书信和远方的朋友联系,你们还愿意写信吗?”,而在教师这样的提问下,这就让学生认识到全新的概念,使得班级内的教学氛围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其次,教师将教材知识与网络科技力量展开讲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深入教材学习,从而提高他们吸收教材知识的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化元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营造爱国教育环境。因为在我国推行的新课改要求中,新的学习观就明确说明要在学生自己创造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样才可以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固本培元。而有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仅需要将课文中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教授给学生即可,并不需要使用生活实例来辅助体现知识理论,但是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所处的年代是我国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那么是否还会像如今这样安逸呢?”,因为当前是我党引领全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光荣之路,并且我国当今相比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更加繁荣,那么这样的反问句可以让学生进入忆苦思甜式的教育环境中,这样可以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慢慢地播撒到他们的内心深处、切身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促进他们汲取爱国主义的精神养分。
二、课程讲解: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模式多样化
要建立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涂鸦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改变传统“板书教学”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使用集音乐、动画和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或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能够接受,促进课堂有序进行,进而保证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法不可违”一课时,通过为学生直观地播放不同的违法行为,在观看中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样的行為是违法行为,其相应的行为所要承担后果是什么,以此让学生们产生敬畏之心,远离犯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使其学习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其产生了积极的思想,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法制意识,规避违法行为的发生。[3]
2.需要完善课后的教学工作
课堂总结是对整个课堂的总结,适时的课堂总结能够加深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和了解,有利于学生们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课后板书、大纲回顾、思维导图、树状图回顾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回顾,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课堂内容,加深知识的理解,拓宽其认知的层次。在课程最后将本节课所学的主题作为中心进行辐射,以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层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例如,教师在讲解“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时,教师就可通过思维导图或树状图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友谊,人为什么需要友谊,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友谊和维持友谊。课堂总结使学生们能够根据教师思维逻辑,完成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课堂的回忆把握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为,核心素养不仅是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如爱国主义、法治意识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琛.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58.
[2]刘金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9(07):40-41.
[3]巫凤云.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