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融合探究

2020-10-21 04:14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气息歌唱声乐

宋 洁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声乐演唱是音乐表演类的一个分支,声乐表演的主导者是歌唱者,与器乐演奏相比较,歌唱者本身就是作为一件“乐器”,二者同为音乐表演的两个分支,却有着“神同形不同”的审美差异。因此,声乐演唱注重“韵味”表达,其审美特质与声音表现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演唱什么样的作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完全取决于演唱者对发声技术的控制能力和优美声音的正确感知度,以及对作品“二度创作”的深度思考。

一、声乐演唱技巧的概述

歌唱的发声技巧是身体的各个器官各个环节通过长期不断地训练而形成的一种习惯,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甚至是自觉性的条件反射,是意志行动的动作方式。在演唱实践中要想完成指定的任务,就必须要借助这种动作方式。“歌唱的呼吸、喉头的位置、歌唱的共鸣、歌唱的起音、声区的统一、咬字吐字、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连贯以及怎样唱好断音或跳音、切分音、常用装饰音、颤音,怎样调节和控制音色、音质、音量、音准、节奏等等。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1]”

发声技巧最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声乐演唱的呼吸技巧,声乐演唱的发声共鸣技巧,声乐演唱咬字吐字技巧。要想掌握好发声技巧,并非易事,而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训练、思考、反复调整,最终形成正确的发声记忆,形成一种自觉掌握歌唱技巧的发声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使得我们在表达歌曲的感情时候,可以游刃有余。在演唱作品时如何做到声情并茂,以声带情,使歌声优美动听,余音缭绕,回味无穷,才是我们在声乐这条路上的最终目标。

(一)声乐演唱呼吸技巧

人体的呼吸道包括口、鼻、喉、气管、支气管与肺,口腔及喉咙首先是歌唱的呼吸器官,同时也是歌唱的共鸣器官。人的吸气一般应以鼻腔为主,伴有口腔吸气。各个器官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歌唱中的呼吸系统是一个协调互动的关系。

横膈膜是最重要的歌唱呼吸器官,既是最重要的呼吸肌肉,也是最重要的呼吸肌肉。吸气时,横膈膜在吸气肌肉群的作用下,使得胸腔扩大而拉紧,在充满气息的肺部下压的作用下,气息整体下沉,平展,使得胸腔内的气息容量加大。呼气时,在肌肉群的作用下,使横膈膜在腹腔内挤压而回到原位,起到一个打气筒的作用,形成一种有控制的气息。即:吸好一口气,摒气不放气的过程,发声的一瞬间,气息与声音协调统一,达到一气呵成。

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呼吸在声乐演唱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歌唱成败的关键,是声情并茂演唱的根基和动力。首先要感知气息,感知气息首先是吸气,吸气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反应,日常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体会着呼吸,但在声乐训练中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可以是快吸或者慢吸,快吸的感觉犹如小狗喘气,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下,固定模式的进行,将喘息动作放在小腹上,吸气扩张、吐气收缩小腹,注意观察腰部集中力量的运动状态。也可以用打哈欠的练习方式让气息更加深入,如“惊讶”的状态,想象在路边发现一条蛇,你特别害怕,这时候,人的神经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肌肉在此状态下收缩,腔体得以迅速的张开,这种技巧是在唱高音时所必备的感觉,著名歌唱家范竞马说道气息:声乐演唱的呼吸就是吸好一口气息,发声时摒住这口气不放气的感觉,感觉声音被气息拖着走,气息由自我支配,作品强弱处理依赖气息的控制。例如意大利歌剧 《贾尼·斯基基》中的选段《我亲爱的爸爸》。

图1 谱例一

开始一句“0 mio babbino caro”速度平稳缓慢进行,稳定住情绪,控制住气息,缓缓的唱出主人公态度的虔诚,亲切地呼喊着自己的父亲,把内心的情感诉说给自己的父亲,希望父亲可以明白自己的心意,情感慢慢宣泄带动了人物的心理情感走向。“bello”在意大利语中为“爱”的意思,这里做了一个八度大跳的处理,八度大跳是开头的难点,是情感的爆发,需要我们摒住气息,用“惊讶”配合气息深吸不动的感觉,神经紧绷后再缓缓的气息均匀的落到低音,慢慢的靠横膈膜的控制,缓慢的唱出有控制有力度的声音。慢吸慢呼的时候又不失力度,横膈膜用力支撑时又不失自然放松的歌唱状态。

(二)声乐演唱发声共鸣技巧

共鸣指的是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它引起了人体其他器官的共鸣,从而产生的共振的现象。共鸣腔体分为胸腔共鸣、口鼻咽共鸣以及头腔共鸣三大类。腔体的生理构造可以分为调节共鸣和不可调节共鸣。胸腔和头腔为不可调节共鸣,而口咽共鸣可以通过口腔的张开大小程度,横竖、软腭抬起的气度等进行调节。歌唱时身体必须处于相对放松状态才能够达到共鸣腔体的结合。

胸腔共鸣主要指的是气息共鸣,大气管道来的共鸣。胸腔共鸣是发挥着丰满发声共鸣的基础共鸣。要想寻找到胸腔共鸣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想象自己是一个体型较大的胖子,发出宽厚的音色。胸腔共鸣多用于表现庄重、深沉的情绪。断音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体会一气呵成的感觉,也能更好的体会胸腔共鸣的大气管道。咽(喉)腔位是声波,气流冲击向上放射经过的一个共鸣腔体,位于声带以上,音色明亮而有力度,多运用在果断、坚毅的情绪当中。口腔既是咬字吐字器官,又是共鸣器官,任何发声都离不开口腔共鸣,它是歌唱共鸣的桥梁。

例如耳熟能详的男高音代表性曲目意大利作品《我的太阳》。

图2 谱例二

我们很熟悉,这是一首男高音作品,自然会想到运用鼻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最后一句是全曲最高音的出处,如果技巧不够灵活运用,演唱高音时,不用鼻咽腔共鸣这个通道,而过渡的强调胸腔,就会发现声音没有金属板的色彩,而是沉重,如果没有高位置的加入,声音必然没有穿透力,无法打动观众,也就无法达到共鸣,更不用谈情感表达了。要演唱好一首作品,单单凭借一种共鸣器官是远远不够的,共鸣器官之间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相互依存,有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和所长,本身都有属于自己最完美的音色,各个发声器官完美的结合才能使歌唱发声共鸣技巧达到完美地表现。

(三)声乐演唱咬字吐字技巧

从古到今声乐界一直经常会提到“字正腔圆 " 四个字,但很多人不太明白到底什么意思,以为把字唱出来,它本身就是圆的。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大部分人唱出来的字都是不正的,“字正”和“腔圆”是成因果关系的。声乐演唱的咬字吐字发声器官包括声带、喉头、口腔、鼻腔、齿、舌部等,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完整的发声系统。

发声器官包括:声带与喉头。声音是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产生的。喉头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发声器官。打开喉咙是我们经常在声乐演唱中提及的,只有打开喉咙,气息才能更好的通过发声器官转变为声音,才会形成一个歌唱通道。倒吸一口气,感觉喉咙有一股凉气,喉咙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喉位下降,通道被打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张大嘴巴不等于喉咙打开,打开喉咙的状态必须是自然的,嘴巴要和喉咙一起张开,最好是后面张的更大,给足空间,但又不能张的太大,把喉咙堵住了,它是一个内部运动的动作,切不可肌肉紧张,盲目刻意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在声乐演唱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元音转换、稳定喉部、张开嘴、调整呼吸等方式,增加音量、扩大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域,使声音在高音量下振动,鼻咽腔上方头部空腔的共振点,以协调高、中、低声区。

语言器官包括嘴唇、牙齿、舌、腭、鼻、喉和声带。嘴:(1)嘴唇具有力度的功能,在声乐演唱重点强调咬字的重要性,特别是咬字的爆破与喷头的作用。(2)嘴唇具有调节字声方向的功能,口型的横竖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3)嘴唇具有集中字的功能,使字更加具有穿透力。(4)嘴唇具有调节字身共鸣的功能,口唇椭圆形可以更好的达到面罩共鸣的音响效果。(5)嘴唇具有音色调节的功能。唇形的大小、形状、张力的变化都会导致音色的改变。牙齿:(1)牙齿具有阻气的功能,例如:i,in等音,如果不阻气是发不出的。(2)牙齿具有共鸣的作用。牙门齿的出生发音,能够很容易的创造出“面罩”,使音波顺利进入头腔,形成理想的面罩。例如唱:“i”,舌的两边必须贴在两边大牙上去阻气才能达到更好的共鸣效果。舌:舌头具有与牙齿差不多得阻气功能、动作调节功能、调节音色功能以及具有弹力功能。例如“大”、“她”“那”、“啦”等,字离开舌尖的弹力,依赖舌尖的弹力把字说清楚,弹出去。腭:硬腭是我们发身中最强调的语言器官。 比如“g”“k”“h”打头的字,都是舌腭阻气的现象。通过声词结合的实践,可以提高嘴唇、牙齿、舌头的灵活动作能力,高音区在保持高位置感觉不变的情况下配合气息,联想打喷嚏的状态,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高音的难点,使之更加熟练的表达歌曲的发声技巧。中国艺术歌曲在咬字吐字方面是极为讲究和严格的。例如中国歌剧《江姐》选段中的《红梅赞》一曲,在咬字上颇有研究。

图3 谱例三

歌曲第一句,就是全曲的最难点,中国话不像意大利语本身字体圆润,中国歌曲单单咬字,会发现口腔变化很大,要想把中国歌曲唱好,不仅需要字正腔圆,还需要掌握戏曲中的各种技巧,红岩上红梅开,这个“上”字就和红岩两个字的口腔要保持微调,要咬住字头又不能太硬,嘴巴又不能过度长大,仿佛嘴巴里有咬力,牙齿以及舌头配合这股咬劲,并保持高位置的歌唱状态,才能把这个“上”字咬住且不失色彩。紧接着一个八度大跳到红字上,达到全曲的最高音,“红”咬住字头,打开喉咙的同时,抬起软腭,舌头向下挡气,使气息冲击鼻咽腔,配合气息达到结实而不是优美的声音,最后一个“开”字,运用了戏曲中一字拖腔的手法,需要在气息的支撑下,硬腭抬起,仿佛贴着鼻骨,舌头挡气,牙齿不松劲保持咬苹果的状态,宛转悠扬的把这个字“甩”出来。

声乐演唱发声技巧是一个整体不可划分的过程,要面面俱到,发声器官各自发挥有控制的力量,协调统一,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

(一)情感表达的理论概述

情是指被外界事物所影响产生的喜、怒、哀、乐等状态。音乐是无形的存在的,人们通过听觉器官引发情感共鸣,自然而然流露出内心世界中最真实的情感共鸣,只有内心充满丰富的情感,才可以抒发对作品独到的见解。“情感表达和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的生活中时刻存在着,比如古代的劳动歌曲《田秧山歌》,是为了田间劳动协作而产生的。再如山歌的对唱,有些都是互相倾诉爱慕知情的演唱。这些都是传内心情感的表达形式”[2]。在古代,当时人们还不了解如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只能够从本体的节奏去表现个人情感,如:敲锣打鼓,跳舞、吆喝等方式来表达。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如今的的情感表达已经脱离本体,大多数人都采取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就使得人们很难真正的去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在学习音乐初期,很多人都是去模仿别人的声乐技巧,停留在别人的情感上,往往忽视了自我的情感,仿佛如一个复读机,音乐的机器,音乐也就从此失去了它的美。当今很多歌唱家,有时候我们不去关注他们的名字,有时候真的很难分辨出是谁在演唱,音乐完全失去了自身的情感魅力。在我们听到一首作品。我们的情感一定是不同的,对其的理解、感悟、体会肯定也是不同的,音乐是有语言的,它是超越语言解释的语言,它让我们学会用最原始的状态去体验,去感悟、去激发我们内心中最自然的情感。任何修饰都不应该赋予音乐情感的本质,因为它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意义。只有我们把音乐的本体的情感理会了之后,才能做到情感的表现,真实的情感才动听,才具有魅力,感染人。

(二)情感表达的审美效果

起初我们拿到一首作品,首先要查阅资料,观看谱例,聆听歌曲,最后分析音乐本体,最后表达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这首作品才被丰富了意义。例如唱高音一样,一个作品中的高音绝对不是作曲家发神经随便写上去的,凡是高音的地方,无外乎是绝望时的痛苦,就是在对自己内心情绪的一种高兴或者痛苦的宣泄,这种宣泄就来自于作曲家的高音,再者说,遇到连续向上的递增的音,那一定是在情绪宣泄的过程中,烘托那个最高音,为最后的宣泄点做铺垫,那么情绪也是随之而变化的。所以我们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的学习,做足功课。“去深入的体会作曲家到底想表达什么情感?作曲家在写什么?作曲家运用这些写作手法主要想要让后人去感知什么样的情感?从理性到感性的去感知作品,然后从音乐的本体出发去,去演唱作品,用心去感受这首作品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不仅要有自己的认识,还要有作曲家的认识,这样的作品演唱才是不脱离作品所需,同时也赋予了时代性。观众也会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也有益于作品的流传,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加有意义”[3]。

(三)情感表达的主要形式

每首作品,作曲家都赋予它独特的情感,都是作曲家在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人文背景下所创造出的,因此我们在表达作品感情的同时,要置身于作者的时代、社会、历史综合去感受,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把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作品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从音乐本体出发,它的节奏、和声、复调、旋律等等都传达着作品的情绪。例如音乐节奏的变化也是具备不同情绪的,二拍子,一强一弱,大多数为进行曲形式,铿锵有力。三拍子,强弱弱,一般在舞曲中广泛运用,表达的是活泼开朗的情感。四拍子平稳且连贯,宛转悠扬,一般用于大抒情,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节奏以及情感需要我们把握。和声有主和弦与副和弦之分,有和谐不和谐之分,有大小调之分,大调是明亮的,欢快的,小调则是忧郁的,昏暗的,表达悲痛之情的。复调中不断重复的部分,是作曲家主要表现的情感,自然是情感的抒发中心。旋律走向,一般音高不断的上升,情绪也激进昂扬向上的,音高下降,情绪渐渐低落,突强突弱都是情感的分界线,都是情感的爆发点,旋律的高低波动构成了不同情感的变化,同时也构成了音乐的中心思想和主导情绪,由于旋律的波动,再加上人声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音乐的情感。

三、声乐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的融合

声音是情感的本质、基础。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声与情是独立而存在又相互依存的。声乐发声技巧与情感表达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相互融合,提倡“声情并茂”的主导性作用,引起观众的共鸣。“诠释完整的一首作品不仅需要歌者有正确发声作为基础它包括呼吸、语言、共鸣等还离不开一个好的音乐素养,(音乐感知力、节奏、音准等)”[4]。

(一)声乐发声技巧是声乐演唱情感表达的基础

为了达到更好的发声效果,在起音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数,脑子走在声音前面,清楚声音的中心,声音的走向。勾住眉心,高位置是我们发声的必要条件。对于发声位置,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类:第一,靠自己原本的声音直接发声,最自然没有技巧的声音,位置低,凭个人条件本能的发声,一般在流行唱法中广泛运用。第二,胸腹式联合呼吸配合自身条件的发声,一般发出的声音较第一类的声音而言,更加具备声音的的质感,不会虚无缥缈,而是掷地有声,广泛运用一些低声区的民族歌曲,难度不大的歌曲中。第三,头腔共鸣的运用,在气息的支撑下,通过鼻咽腔到头腔振动共鸣。

首先,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发声位置和气息运用。从作品本身来看,情感相似性色彩是存在的。通俗来说,不同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是不同的,作品千万种,有欢快的儿歌,有悲伤的情歌,有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有委婉的古曲,有戏剧性强的歌剧选段等,对于不同的作品,这就需要演绎者细致的分析作品的内在含义。其次,根据发声部分的差异不同,要根据所表演的歌曲类型做出相应的变化调整,可以在这个过程之中,适当的增强和提升艺术表现。发声位置的调整直接影响歌者的音色,从而影响对作品的表现力,不同的位置,音乐的表现力是不同的。最后,充分利用不同的音色,气息支撑,声音位置等来表现不同的作品。例如,一旦旋律线条低走向,腹腔共鸣需要更好的工作。一旦旋律线条高走向,头腔的发音就更合适了,碰到高音区对保持兴奋的状态的头腔共鸣就更为明显了。

(二)声乐语言技巧是声乐演唱情感表达的升华

在发音的过程中,声乐表演者需要掌握一个较好的音高,这往往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声调要保持相应的音高。同时,咬字时,强调字头,也就是生母的力量,高音字说得高一点,也应保持一定的音高。例如在我们发声训练过程中,看似简单的谱子,而它的表现力已远远超过于发声练习的本身,练声不能是单纯机械地do-re-mi-fa-sol(毫无表情地),mi-mimi,ma-ma-ma,而是带有表现力的,带有情感的,把机械的练习增添有趣的情感,让声音流动。生母其实是起到一个阻气的作用是我们声带闭合更加紧凑,更加合理,控制的范围内的,阻气才能发声,好的声音才能进入腔体,声音出来才会漂亮,才会有共鸣。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要理论联系实际,合理的控制支配,在滑音,装饰音等方面努力实现声音的自然流畅。在语音方面,有必要根据声乐作品来安排和规划自己。对于绝大多数作品来说,绝大多数的表演笔记都表示,尖锐的音节等方面必须更加清晰,同时注重大众传播的运用,努力达到普通话水平。但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曲或民歌,则可以进行例外处理。此外,充分考虑声乐作品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以便在情感考虑的基础上实现更正确的咬音,对于实际咬合,可以适当放松。例如,高音部分一般比较关键,需要合理处理。一般来说,没有具体的音高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词,可以充分发挥模糊替代的作用。此外,对于充满哀伤的歌曲,我们也可以借助模糊的声音进行有效的处理,合理运用艺术表现,以达到语音与艺术的充分融合。

(三)声乐呼吸技巧是声乐演唱情感表达的灵魂

声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气息的合理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除此之外,歌者内心的情感丰富,演绎音色的流畅程度,以及相关理论知识作为表现艺术能力的支撑。一个好的呼吸,需要深思熟虑,思考,总结,然后各机能配合的过程。例如,长呼吸的艺术表现可以更加演绎抒情。短促呼吸一般运用在节奏快歌曲中,表现欢快的艺术气息。呼吸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或激情,或悲伤,表现艺术一般都是戏剧性的,多运用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

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我们合理的运用气息和声音的位置来夸张的表现情感艺术。尤其是对于完整的歌剧作品来说,情感与表现力,声音与舞台艺术就更为重要了。就好比,如果你是一名画家,要画一个女人在哭的表现,脸上总是带些许泪滴的,但你是名歌者,如果唱我要去死了,总不能笑着唱吧。因为我们会发现,婴儿刚出生哭个半个小时,嗓子都不会哑,而是面红耳赤,一身汗,其实这和我们歌唱的气息是一脉相承的,好的气息是基础,技巧是关键,情感的表现力是升华的灵魂。然而,无论是对作品的情感表达还是艺术表现,它通常都不是单一的存在形式我们应该注意。对于特定的更改,可以通过充分使用呼吸规划来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声乐作品可以充分实现更好的艺术表现力。

声乐演唱作为一门复杂抽象的学科,远不仅仅是字面上看不起来的那么简单的舞台上歌唱,而是融合了心理、生理、文化底蕴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需要歌者不仅需要掌握好声乐演唱技巧而需要大量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区挖掘内心的真实情感,再融入创作者的情感,去静心感知作品细微的情感变化,真正做到 “以情带声”、“情声相融”,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气息歌唱声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自然的气息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春的气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