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美茹王宗平李政琪
(1.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4;2.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田径运动学院 北京 100084)
在学生体质连续30年下降的背景下,2018年底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2020年教育部则取消了延续多年的自主招生,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即强化基础学科计划,简称“强基计划”。并在首批36所“双一流A类”高校中试点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遏制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趋势,国家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建设,增进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2007年起,国务院文件多次提到积极推行在中高考增加体育项目测试。到2019年,才明确指出要开始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增设体育项目测试,以及2020年的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也要全部测试体育。这必然会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相关高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避重就轻、评价标准不一,权重分值不同等诸多问题,不敢测、不敢跑现象明显。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学校体育界简称的“中央7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制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校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中提出: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因地制宜组织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各地要根据实际,科学确定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支或等第要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区、市),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测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体现人文关怀。修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普通高考体育测试办法,提高体育技能考核要求。制定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施意见,规范高水平运动员招生。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教学厅【2018】14号):“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从2007年就出台的中央七号文件到2020年的强基计划高校进行体育测试,这反映出在国家政策层面,我国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只有良好政策的支持还是不够的,政策能否落地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好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遇到较大阻力。
查阅36所强基计划招生高校的招生简章发现,有21所高校对于体测不合格的考生采取的是一票否决的态度;10所高校在学校考核成绩和高考成绩均等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体育测试成绩较高考生;剩下的5所高校把体质测试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统计发现,只有9所高校测试项目达到了4项及以上,分别是:北京大学(5项)、中央民族大学(5项)、浙江大学(5项)、清华大学(5项)、上海交通大学(5项)、中国农业大学(5项)、哈尔滨工业大学(4项)、中国海洋大学(4项)、天津大学(4项),其余高校都集中在1-3项。
表1 测试项目达到4项及以上的高校
另一方面,诸多高校不仅测试项目数量少,测试项目也很“水”,体测走过场的意味明显。17所(约一半)高校都把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侧重于身体形态的“体检”项目列为体测科目。考生在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相应的体育运动行为。整个测试流程下来,考生不出汗、不喘气、不费力。与其说是体育测试,倒是不如称之为体检更为贴切合适。国家一再出台相关文件就足以体现国家对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决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已经差到了何种地步。然而,国家的好政策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较大的阻力。教育部的要求强基计划高校在招考的过程中全部进行体育测试,但又因为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的精力都用在提高文化课成绩上面,身体素质滑坡严重,大部分学生经不起稍有强度的体育测试。有将近一半的高校选择挑选一些安全易操作,强度较小的项目列为测试项目。既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又最大限度地减小了风险。这些高校看似高明,实则反映出了他们缺少社会责任与担当。这些强基计划招生高校都是原958高校,现在的双一流A类高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是我国最顶尖的一批大学。这些学校本应引领时尚,引领社会进步,应具有社会导向、社会启迪、社会风向标的作用。但是如果连他们都只想着怎么把自身的风险降到最低,那又如何要求其他学校呢?
国家的好政策为什么得不到很好地实施,高校为什么在落实的过程中会纷纷采取一些避重就轻的措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部分学校由于是老校区,体育场地较少,而测试时间又非常紧张。受客观因素限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学生的体质测试,只能少测几个项目或是测试一些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项目。
学生体质连续30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要求强基计划招生高校测试体育。但学生体质普遍较差,测试数据也不会好到哪去。
更有部分学校担心的是增加体质测试的难度会把那些好学生挡在门外,影响到生源质量,在与同类招生高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强基计划招生高校在体育测试上的避重就轻无疑是体育仍未得到真正重视的真实写照。体育的重要性在政策层面、意识层面提升了,但在操作层面、实践层面,体育在内容形式、考核评价还得不到普遍认同。中央一再发文要求“强化学校体育”,但我们的双一流高校却在带头“弱化”学校体育。针对强基计划高校体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想要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着手。
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标准,其最终目的就是遏制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趋势,使得学生体质有所好转。国家2007年的中央七号文件、2012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6年的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早就明确指出,是要在提高学生体能方面下功夫。对于部分高校“偷梁换柱”的行为,国家要严格把关,及时纠偏,真正起到纠偏补漏的引导作用。
对于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体育测试到底该测哪些项目、参照什么标准、体测结果在招生评定中占多少权重等,一个省(区)或全国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指导意见。如果不统一,各个高校纷纷突出个性,有的进行“体检”、有的测试体育项目、有的测而不用……让考生感觉到差别过大,使得许多“聪明的好学生”在综合考量下会选择“体育好考”的高校。考虑到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那些稍微排名靠后的大学,不会“犯傻”把体育门槛设的过高;而有些排名靠前的大学,也不够自信把体育门槛设的有高度。所以,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一个统一细化的科学指导意见,保证考试的相对公平。避免体育测试流于形式,执行起来差别过大,使好政策沦为摆设。
体质测试要尽可能体现出学科价值和学科性。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测一些相对完整的,成绩计算方式相对客观的运动项目。比如跑步、跳远等项目。同时测试时要根据中学的教学设计,给考生一些选择的空间余地。例如,测试心肺功能,可以让考生在跑步和游泳之中二选一。如果有的考生不能跑步,那就可以选择游泳,不能游泳,那就跑步。
在测试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测试效果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又要在统一的基础上尽可能给考生多个选择,发挥个性,凸显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突出学科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体质测试起到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