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玉
摘 要: 被选入中学生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要经过教材编审者的删减、增补和改动。究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材选文篇幅过长,不易被中学生理解;二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三是教材要适合学生年龄段学习的要求。但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文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因此,在删增改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一方面要求选编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准,尊重文本的原创者,尽量保持文本原貌;又要使编选教材适合适用对象。另一方面要求选编者不断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界最新出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紧跟时代步履而推陈出新。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删增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1-0246-02
当前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删改的讨论不绝于耳,支持者认为删改能更适应教学目标、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反对者则认为删改损坏了原文的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感知作者,还有人认为删改无碍于整体的教育理念,但一定要谨慎、合理。本文以人教版课本为例,从不同方面对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删改进行较深入研究,以引起更多人对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删改的的关注。
1 当前中学生教材选文删改的现状
1.1 删减。删减就是对选入教材选文内容的删减。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中,一些文章被编者进行了删减,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几十年来入选教材都删除了开头描写在北平戏园两次看戏的情形;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和结尾都被删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最后两段被删除;庄子《秋水》只保留了开头部分;孙犁《荷花淀》中将“哗哗哗”改为“哗哗”……
1.2 增补。增补就是对入选课文内容的增添,增添一些原有文章中没有的字句和段落,以此来突出编选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在孙犁《荷花淀》中有些句子在教材编选时有所增补(着重号为增补内容):“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以及“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1.3 改动。改动是对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进行部分的修改。包括對题目与课文内容的修改。对题目的修改如《水浒传》中“吴用智取生辰纲”一回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改为“智取生辰纲”;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改为《回忆我的母亲》。修改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内容的处理方面。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在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时,把“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中的“小日本”改成了“日本”。
2 教材选文删改的原因及影响
2.1 教材选文删改的原因。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富于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1]。分析这个标准,教材编改应该有三个要求,一是教材要符合时代性,二是选文要文质兼美,三是选文要难易适度。对照这三点可以发现选本被删改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1)篇幅过长:因为选文要难易适度,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要便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所以编选者认为,篇幅过长不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也不利于中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以下是被舍弃的部分[2]: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
以上主要是描写作者在北平戏园两次看戏的情形,鲁迅先生的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小说用白描的艺术手法,集思想性、艺术性、战斗性的高度统一,抨击了黑暗的旧社会,揭露人性和社会的弱点,以此来唤醒沉睡中的百姓。根据以上文字推测出编选者删改的原因,一是篇幅过长不太便于中学生理解,二是与鲁迅先生一贯的写作风格不相符,三是这段文字苦涩无味不能吸引学生阅读。
(2)政治因素:教材时代性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育目标。因此,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必须具有继承、弘扬优秀文化的作用,因此,编选者对带有政治性色彩的文章格外关注。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便属于这个方面,以下是文章中被删去的内容[3]:
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给予足够的敬意。
造成这段文字删改的原因,一是由于文章中赞美司徒雷登的话语与1949年毛主席创作的《别了,司徒雷登》中描写的夹着尾巴逃走的形象完全不相符;二是由于新中国建立后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所以,以上赞美司徒雷登的语句在选入教材时被删除了。
(3)少儿不宜:由于教材要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文质兼美。因此在进行教材文本编选时,编选者便有意删改有关色情和暴力方面的文字。
林嗣环《口技》一文因涉及夫妻房事描写存在被删改的片段:
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染,床又从中戛戛。
教材编选者考虑到初中生年龄所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原文夫妻房事片段进行删改,对此不同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选文中的暴力场面也一度被删改过[4]:
林冲骂道:“……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
这些对暴力的描写看似不应该存在在中学生的课本当中,实则不然,这些暴力的细节完全体现出林冲的内心变化,是林冲从沉默到爆发的一个渲染更能突出林冲的人物形象的变化。删除暴力的描写看似是基于目前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其实完全忽略了文章创作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影响了学生对文章文意的判断,和人物性格的不成熟的分析。影响了读文章时真切的感受。
2.2 教材选文删改的影响
(1)对文本独特性的影响:文本一旦形成,便成为独立的自足的话语系统,有其独特的内容与话语方式。例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一文语言有着鲜明的乡土特色,简练明快,意蕴含蓄,又不失幽默雅致。但在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后,有学者指出选文中有多处语言不符合语法规范,建议删改。如:删去“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中的“凯旋”,删去“到火车站时,刚只十一点四十分,吴楚也就不忙,在候车室徒步起来”中的“只”。这样的删除完全改变了作品的韵味,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魅力也会大大折扣,读者对此的阅读兴趣也下降不少。
(2)对文本丰富性的影响:语言文本本身具有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因此,对文本进行删改便降低了文本的丰富性,使原文所要传达的意思有所缺失。以下针对中学语文教材《勾践灭吴》中被删去的内容具体来谈[5]:
夫差将欲听之与成……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虽然这一段主要写伍子胥和伯嚭,看似和勾践没有必然联系,然而却点出了夫差的自以为是、目光短浅,以此来衬托勾践的虚心求教、鸿鹄之志,也间接阐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原因。其次,删除影响了情节的完整性。第一段末尾是“遂使之行成于吴”,至于能不能讲和,总该有个结果,原文第二段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一句,这对全文的情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6]。讲和成功是勾践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使越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实现复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对文本深刻性的影响:文本语言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和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的能力。教材选文删改对文本深刻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文以《装在套子里的人》做具体分析:
小说选入教材被大量的删节,尤其是小说开头和结尾部分被删掉了:[7]
原文的开头:
误了归时的獵人们正安顿下来过夜……
……
“这有什么奇怪的!”布尔金说,“有些人生性孤僻……也许这是一种返祖现象……也许这仅仅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异……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逃避现实。
“啊,古希腊语是多么响亮动听……“Anthropos!”
原文的结尾:
过了大约十分钟......又走出,坐在门边,点上烟斗。
这些文字的删除,虽然使别里科夫故事的发展情节直接能够在读者面前呈现,却忽略了文中提出的人性孤僻和蜗居返祖的现象,并且在无形中将小说的双层叙事结构转变为单层叙事结构,大大减少了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同时也限制了读者的思想,降低了了课文的深刻性和艺术魅力。小说删减后造成的两种不同结尾,折射出了不同的思想境界。这样的删除对于文章的深刻性有很大影响。
3 对教材删改的建议
3.1 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教材选文删改一定要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对文字的改动可以给以标注,这样教学时老师们就可以让学生对比文字删改前后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使学生在比较甄别中领会文字的意思。将删改前后的文字进行对比,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揣摩、品评语言的能力,深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长篇幅课文的删节我们可以把课文中被删节的部分作为学生课下拓展阅读的材料,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在延伸阅读中了解与课文相衔接和相关联的内容,感悟作品更深层次的东西[8]。
3.2 尽量保持教材原貌:教材修改应尽可能地保持原貌。一篇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那么这篇文章作为课文选进教材的意义就不存在了。低俗词汇,那大可不必将它选入学生课本,大可等学生们长大了再来阅读这些“成人”作品。对于模棱两可的地方,只要无违规范,一般还是保持原文为好。
3.3 教材修改需慎重:删改要慎重,切忌随意修改。教材删改过于随意且不慎重其实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了。简单而言,对文本删改不合理,不仅对完善文章无益,反而有害于原文的意图和情韵。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的最后一段的删除,根据记载,司徒雷登先生的人品是值得让人钦佩,政治的归政治,感情的归感情。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司徒雷登先生对中国的感情以及他为此所付出的一切。从各个方面考虑,这一段以不删为宜。
参考文献
[1] 王明华.中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之我见[J].中国教师,2007(2):34-36.
[2] 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0-150.
[3] 闻一多.闻一多[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209-302.
[4] 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40-141.
[5] 左丘明.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3-374.
[6] 毕泗建.《勾践灭吴》删节辨[J].中学语文教学,2006(6):59.
[7] 朱冬民.从叙事学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兼谈课文的删节问题[J].语文建设,2011(2):44-46.
[8] 王霆等.教材删改部分: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