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认知与表达能力培养研究

2020-10-20 07:23李琼华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9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

李琼华

摘  要:苏轼作为一代文豪大家,需要学习的不仅是他所著的诗词歌赋,更重要的是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心态和他所领悟的人生哲理。这是一种宝贵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练就成熟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也正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本文取材自笔者的实际课堂经历,希望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原则,为学生语感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认知思维;写作表达;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思维能力与表达写作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言表达和认知思维关系密切,不可拆分,因此要重视写作技巧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牢记于心的首要教学原则。

一、培养认知思维与语言表达,优化课堂教学目的

当今的初中语文教育,恰好是承上启下的阶段,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表达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因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介绍背景,引入课堂情境

笔者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首先介绍作者背景,着重讲解苏轼人生的七个阶段,分别是进京赶考、名动京城、自请出京、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山再起、沦落儋州。苏轼一生大起大落,甚至差点被诛杀于囚笼,可他却一直保持着超然世外、豁达开朗、客观中立的为人处事之道。他在新法与旧法的变革交锋中,一直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国家与政坛的起伏变动。正因有这样的性格与认知境界,其词作才具有磅礴大气、豪放真诚、乐观辩证的风格特点。

接着,笔者为学生们讲解此词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苏轼因与当权的新法变革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因此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能够常聚。却不想愿望仍无法实现。于是苏轼面对此情此景,望着皓月当空,银辉遍地,想着与胞弟苏辙分别七年未能团聚,不禁心潮起伏,乘酒兴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作。

待笔者介绍完背景后,学生们明显对此堂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笔者为学生播放歌曲《水調歌头》,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情境基调。

(二)分析词作结构与文思所感,培养认知思维

讲解完作者背景与写作背景后,笔者提出了几道课堂思考题,分别是: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承载其人生体悟?你又该如何汲取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布置以上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培养良好品格,汲取写作文法。笔者将学生的回答总结下来就是:苏轼很有才华,面对困难不放弃不悲观。可以说在认知思维上,大部分学生基本做到了准确提取,但还有待教师补充;在写作技法上,明显学生们的回答就要逊色一些,这也让笔者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短板在于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情绪与思考表达出来,缺乏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针对难点问题,进行补充精讲。

首先,在认知思维上,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同时拥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治国之道思想和道家“超然物外”的处事方式,又因好与和尚结交,所以备受佛家“享受现世”的思想洗礼,因此对于“水”“月”等自然之物表现出一种珍视与倾心,造就了他创作此词时,即使身处边远,政治失意,亲人分离,仍对现实、理想充满了信心。

(三)课后总结所学认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手法层面,《水调歌头》上阕写景,讲述月下饮酒;下阕主要抒情,表达对月怀人。上下阕互相结合,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例如苏轼将自己出世、入世的内心纠葛与体悟借由“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表达,一个“欲”,一个“恐”,将一进一退、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对比描写得淋漓尽致,突出自己的人生际遇。

修辞手法方面,全词运用了类比、对偶、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便运用了对偶和类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对仗的美感,将月亮的阴晴圆缺和人生的悲欢离合两相对比,以此抒发豁达的人生体悟,使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

讲解完毕后,笔者着重跟学生们提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写作中,一定要注意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运用合理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精准又不失活泼,可看性大大提升,很大程度上丰富文章的生动性。同时在结尾要不忘升华文章主题,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将中心思想拔高,文以载道,以小见大,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切勿将文章“流水账”化。

二、结束语:

通过这堂语文教学,学生们都受益匪浅,因此笔者布置了一篇议论文的写作作业,选题自定,但要求是从身边情境切入,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最好将抒情与议论结合。

同时,笔者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向学生们强调,写文章本质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不应该陷入写作模板的怪圈。正如苏轼所主张的那样,文章应如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们应该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这才是本堂课程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缪钺《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 .

[2]孙康宜《抒情与描写》,上海三联书店,2006.06.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素质教育不应排斥升学率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浅谈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托起教育理想,论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
素质教育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警惕高校素质教育陷入功利主义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