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平
摘 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留守儿童出现了。在此过程中,因为缺乏家庭教育或家庭教育实施不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建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限制着其良好发展的实现。那么,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到底是何现状呢?我们要如何对其进行家庭教育呢?这是本文需要论述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1-0018-01
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实现了与家庭的互动。家庭作为儿童接触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其成长、发展深受此影响。但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地涌入城市,导致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儿童—留守儿童。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独自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与父母沟通生活的儿童。到目前为止,留守儿童主要有这样三种类型:一是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由祖辈进行教养的留守儿童;二是和父母共同生活,但父母忙于工作,无暇对其进行照顾和教育的留守儿童;三是寄宿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无论从哪一种类型来看,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生活、品德、心理等,其中,最受社会关注的当属家庭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剩余家庭成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
当前的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将其留给其他监护人进行照顾。因为年轻的劳动力外出了,家里的生活、生产被推给了留在家中的一方,为了保证家庭生活的正常进行,留守在家中的一方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或工厂,很少有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能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即可,教育是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由此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家庭教育缺失,而留守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因為没有获得有效的指导,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而且,一些不良的习惯在短时间是无法纠正的,这对其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2)剩余家庭成员自身知识水平低下
家庭教育与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当前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来看,其还是较为低下的。尤其农村留守儿童,其一般被交付给爷爷奶奶照顾,而80%的祖辈年事已高,且不具备文化素养。其在一味地宠溺孩子的情况下,对其行为放任不管,甚至觉得孩子还小,不用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如不讲卫生、随口吐脏字等。如在祖辈的眼中,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是尤为可怜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所做所为,就算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打架、骂人等都是可以被原谅的,甚至还会埋怨其他家长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在农村尽管现有父母一方留守家中的情况,且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但是,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要说对给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辅导了,就连知识学习都难以给予指导。如执教班级的小B,其数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是倒数几名。经过调查发现,尽管该学生的妈妈留在家中照顾自己,但是妈妈因为小学毕业,不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由此导致无法对自己给予有效的指导。
(3)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带给留守儿童心理障碍
完整的家庭结构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社会实例,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行为上存在极端问题,或者较为自卑,或者自负。面对这种情况,家人无法给予有效的指导,导致其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如某些留守儿童会因为身体原因,或心理原因,无法正常地与他人交往,说话的时候畏畏缩缩的,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的这种情况被放任自流,最后随着孩子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其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健康发展。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建议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想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家长给予留守儿童关注和关心。就算不在孩子的身边,其也要不时地借助网络渠道与孩子进行沟通,向孩子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或者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此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家长的重视与关注,从而走上发展的正轨。在此过程中,学校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任课教师,其需要肩负起育人的重任,以自身多样的关注、关爱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并与其展开积极的互动,从而在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基础上,帮助留守儿童实现继续发展。除此之外,社会力量也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活动之中,组织专家讲座,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此在家庭中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总之,面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剩余家庭成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剩余家庭成员自身知识水平低下、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带给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等问题,我们需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的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多方面教育、指导,使其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2]杨丽梅.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