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小老师”与微课结合,绽放道德与法治教育魅力

2020-10-20 06:53梁惠娇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5期
关键词:小老师道德与法治微课

梁惠娇

【摘要】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微课”进入我们的课堂,给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客观要求老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善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巧用“小老师”与微课有机结合,通过新闻播报、导入新课;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升华情感、达成目标;辅助教学,温故而知新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绽放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魅力。

【关键词】  “小老师” 微课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5-015-02

在长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我们生成了“小老师制”的课堂教学生态,即让学生代表在课堂中唱主角,分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收到不错的效果。随着“微课”进入课堂,“互联网+”与日常教学越显密切,特别是国家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成效,成为摆在科任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在前几年的“小老师制”的课堂改革中,我们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小老师”缺乏一个生动、灵活、形象的教学载体,而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于一身的“微课”,不正是难得的教学载体吗?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实践探索中,由于巧用“小老师”与微课有机结合的一系列教学方式,不仅突破这个瓶颈,它还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绽放出不一样的魅力。

一、活用“小老师”与微课结合,播报新闻,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节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也是从一个个精彩的导入开始的。因此,本人非常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力求导入部分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撬动学生的求知欲。

以前在上课前,一般是让学生按照班级学号的顺序轮流播报新闻,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实践的平台,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养成看新闻的习惯,进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但是,一学期都没办法轮完,且质量参差较大,个别新闻播报未能实现真正的价值目标。怎样才能发挥新闻播报的价值?于是,我们对新闻播报形式进行改革,采用“微播报”的形式,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由四人组成,选出一位“小老师”,由“小老师”结合微课进行播报并要求:第一,“小老师”注意礼仪礼貌、声音洪亮、大胆自信;第二,准备的新闻要及时,内容健康、向上,切合课程的内容;第三,新闻播报完要谈感想,内容充满正能量;第四,微课制作精美,组员分工明确,合作意识强,展示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例如,在讲授“自由平等的真谛”这一课时,“小老师”收集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身边事例制成“微播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在2020年1月19日,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之时,广东陆丰女子李某在多个微信群发布‘我这边都因新冠肺炎死了四、五人,今天又死了一个,离我家很近这样的疫情谣言,最后被处以行政处罚”。

这段“微播报”一经导入后,马上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公民有言论自由,在微信上发布疫情谣言不至于违法啊?”“公民在微信上发布疫情谣言属不属于真正的言论自由?到底有没有违法?”一系列的疑问,一下子把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让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巧用“小老师”与微课结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历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環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关法律部分的讲解比较抽象,这对以形象思维为主,日益过渡到逻辑思维的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仅用“小老师”难以把重难点突破。因此,老师提前用“微课”把重难点进行分解,易于“小老师”把握。然后,在课堂上“小老师”通过播放微课的方式,以知识点碎片化的形式,把一些难懂的、抽象的知识点变成通俗的、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易于学生深入理解,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讲授“公民基本权利”一课时,由于这部分的内容较多,而且较为零散,如何在有效地时间内,能把知识点梳理清楚,而且还能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呢?因此,本人将这部分的内容讲解设计成精美的微课,巧用“小老师”代替教师的讲解,一步步进行引导,既突破了“维权”这个重点,又化解了“侵权”这个难点。

在看完微课后,接着让“小老师”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开展“擦亮眼睛辨真伪”的抢答活动,通过这种抢答的方式,让学生重点了解这些行为是否构成侵权,然后总结侵权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权,做到学以致用。假如单纯由老师一一罗列侵权行为,学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重难点。相反,巧用“小老师”与微课有机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妙用“小老师”与微课结合,升华情感,达成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真正的价值回归,简而言之,就是“立德树人”。那么,通过怎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达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呢?通过实践,发现妙用“小老师”与微课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加强宪法实施”这一课时,按照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懂得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掌握增强宪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抵制各种违宪行为,树立宪法信仰,弘扬宪法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于这个内容,学生感觉比较抽象,如果科任老师仅在课堂上空洞地给学生讲宪法的重要性,一味强调要增强宪法意识,这样,很难拨动学生心底那根弦,更难形成认同感。于是,本人在课前制作了一辑《宪法与我们相伴一生》的微课,通过视频、图片、音乐、解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演绎了“宪法保护我们一生的权利”的主题。在“小老师”播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被这生动的视频震撼了。接着,“小老师”巧妙提问:“同学们,看完微课视频后,你有什么感想?”同学们纷纷发表感想。最后,“小老师”对大家的感想给予充分的肯定,很自然地生成“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自觉捍卫宪法尊严”。正是通过短小精悍的微课,生动感人的视频,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从而达成目标。

四、善用“小老师”与微课结合,辅助教学,温故而知新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在网络上共享,不仅方便学生在线观看,学习新知识,而且第二天还可以在教室和老师一起探讨,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同时,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不可能每一分钟都是聚精会神的,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漏听,或者因时间长遗忘了某些知识点。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充分利用微课网,下载质量比较高的微课,同时把课堂上用到的微课,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课后在“小老师”指导下查缺补漏,巩固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因此,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也是高效课堂的延续,而巧用“小老师”是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把“小老师”与“微课”相结合,既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小与微达到“高大上”。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尝试巧用“小老师”与微课相结合的课堂实践中,让我们尝试到了创新带来的一些甜头,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课堂热情,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绽放独特的魅力。但是,在制作微课上也遇到不少的困难,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真正实现小而精,微而强。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大放异彩,魅力无穷。

[ 参  考  文  献 ]

[1]成洁.且行且思:微课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Z1):60-63.

[2]刘涛.微课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2):42-43.

[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堂与应用难点问题与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4]林志华.“小老师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新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小老师道德与法治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也让学生做老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湖南保靖县:“小老师”派下去农村校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