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清
摘 要: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语文内容”,理解“写什么”,更要兼顾“语文形式”,明白“怎样写”,引导学生揣摩词、句、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进行迁移运用,达到学习阅读与学习表达的统一,使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水到渠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1版《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时至今日,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已深入语文教师之心,但课堂实效并不高。如何提高“语用”实效呢?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这就是说,教学中既关注“语文内容”,又兼顾“语文形式”,才能提高“语用”实效。
本文着重从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既关注“语文内容”,又兼顾“语文形式”,引导学生揣摩词、句、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并从中汲取书面表达的营养,进行迁移运用,使“语用”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谈开去。
一、低段:仿词造句,学会说话。
低年级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口头语言,但表达随意,缺乏规范性。教学中,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有格式特点的词语、短语、句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以关注,体会表达效果的同时,发现它们固有的格式特点,加以模仿。这时期的孩子善于模仿,模仿规范了他们口头表达,进而把口头语言演化成书面语言,并使书面语言形式丰富多样。比如《瀑布》一课“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中叠词的使用,以及“好像……又像……”的表述就有鲜明的格式特点。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体会到叠词的使用生动再现了瀑布的声音震耳欲聋,而又接连不断的表达效果,再让学生凝神倾听音频,感受瀑布声音的气势,接着带领学生回到语言文字中,明了课文是用比喻的方式使抽象的、遥远的、难以描述的瀑布的声音变得具象、可感、似乎近在咫尺。最后,指导学生抓住叠词、比喻这两个格式特点进行模仿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语言表达的效果,而且学会了“文学地”说话,使“语用”的学习得以落实。
二、中段:品析精彩,学会描写。
进入中段的学生作为“习作”初学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几句话就把一件事、一个活动、一处美景……讲述完毕,语言干瘪、内容空洞。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把功夫用在品析“语文内容”上,在“品”的过程中关注各种细节描写的形式、方法。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一篇文章中最打动人心、最精彩之处,学文之时引导学生品析其精妙,研究其表述形式特点,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一显身手,于不知不觉中学会描写,提高“语用”能力。如:三年級的《炮手》一课以人物的神态描写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学文时,老师直奔要点,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体会炮手心情的变化。接着,老师引领着学生抓住“苍白、煞白、惨白”三个词,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炮手神态变化的原因,揣模他的心理活动,感悟炮手的奉献精神,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到通过外显的神态描写,能表现人物内隐的心理活动的效果。最后,顺势让学生进行“模拟演习”:展开想象,当将军听说那是炮手唯一的财产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在与炮手对话的过程中神态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此,“品析“中所学描写形式经过体会、内化、迁移、实践成就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三、高段:领悟含义,抒写心声。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不少文坛大家认为“文章为思想而写”。到了高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兼顾运用了怎样的立意、布局、手法、有个性的表达等“语文形式”来“抒写心声”。有所领悟,才会有所触动,才能抓住“语文形式”的精髓,进行“语用”学习,提升语文素养。如:六年级下册课文《野草》向读者展现了种子力量之大,是不可抗拒的。如果对课文的理解仅到这个层面是肤浅的,还应把作品放到写作背景中去。如此,学生很快明白,课文运用象征的写法,以物喻人,用种子、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中华民族抗日的力量。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想想: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你可以借这样事物比喻什么人,用它来抒发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写写,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语文形式”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既有了“言为心声”的意识,又让“语用”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不仅要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关注“语文内容”,理解“写什么”,更要兼顾“语文形式”,明白“怎样写”,达到学习阅读与学习表达的统一,使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水到渠成,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国才. 强化隐性读写结合,优化显性读写结合. 《语文课——用心做语文的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