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娥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学习有一定故事性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有较多对话的教学范本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编排课本剧,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更好的综合实施成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不同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教师在划分小组时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要体现出针对性。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应以适合的方式参与其中,以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这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座位安排不合理
1.“秧田式”座位模式
我国是人口大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在读学生人数有3000万左右。通常情况下,学校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在40人以上。因此,绝大多数班级的座位模式都是秧田式。
秧田式的座位模式,虽然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但限制了同学之间亲密关系的构成,也不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组座位模式
组座位模式是指将课桌椅分成若干组,每一个组由4—6个座位构成,每个组的学生围桌而坐。这种座位模式虽然可以拉近同学间的距离,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唯有当学生人数限定在如25—40人时,才有充足的教室空间来排列这种座位模式。其次,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经常转动身体,才能确保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得以完成。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自身的教学方式没能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使得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摆设”。例如,在教学环境方面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按传统的讲授方式在“满堂灌”,而学生仍旧是被动地接受。又如,教师的教学策略简单,给学生布置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或过于简单,或没有价值,使得课堂看似热闹,但实际上学习过程空有形式而缺乏内涵,最终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多的是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开展小组讨论,喧闹的课堂立刻出现。而教师的放任自流——没有及时进行监控和给予有效的指导,致使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答案就已经被“好学生”说出来了。接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草草收场。这样,看似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实际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
二、解决策略
(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培养习惯
学生座位的設置,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合理地安排座位。其实,“秧田式”座位有它的好处,“组座位”也有它的优势。所以,在安排座位时,需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和场地,合理地选择座位模式,并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
如果采用“秧田式”座位模式,小组人数最好是4个,形成“田字形”结构,这样便于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围成一圈。如果采用“组座位”模式,则最好分成若干个“T”形六人小组。因为这样既便于开展小组讨论的开展,又便于同桌合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需要转动身体的学生数量。
(二)建立完善的“小组合作机制”
1.搭配分组,合理安排
要建立完善的“小组合作机制”,第一步就是划分小组。
在分小组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组内成员的强弱搭配。例如,同一小组内最好是优生与学困生的数量均等,再搭配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说会道的学生搭配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其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例如组内不应该有“敌对”或过于要好的搭配。
2.增强归属感,培养凝聚力
首先,在班级内设置小组评价制度,无论课内、课外,一切的评比、奖励活动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同时,时刻注意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在同一个小组里,是一家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共同进退。”其次,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该把个人和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小组中有成员做了好事,在表扬的时候,既要奖励该名成员,也要给所属的小组加分。反之亦然。
(三)合理安排时机,提高教学效果
要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由预设和生成两部分组成。在预设中,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可以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检查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字词的认读情况。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认读,然后互相检查、纠正。这樣既落实了教学目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最大量度地感受了课文优美的语言。
(四)利用合作学习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在组织与构建合作学习模式时,不仅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还要注重基于合作学习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多元学科能力。在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得到交流,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进而会受到很多引导和启发。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不断强化。教师应多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解读文章时应更多地发挥问题的教学导向作用,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鼓励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身思维品质得到锻炼。这些都会带给学生很多有益的学习收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解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其中,既可以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又可以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或者思维障碍时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引导和启发。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进入问题分析的认知误区,保障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使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解读文章。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体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学生也可以基于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更多有益的学习收获。
参考文献
[1]槐克成.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文学教育(下),2019(09):189.
[2]白丽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26):19-20.
[3]何剑孚.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之探索[J].才智,2019(2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