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水游戏故事多

2020-10-20 06:10陈颖王琪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沙坑软管河道

陈颖 王琪

沙和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也是很好的探索材料,其流动、多变的特性,能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多种经验。许多幼儿玩过沙水后,会用语言分享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沙子黏黏的。”“沙子摸上去软软的、癢痒的。”“水是抓不住的,会流来流去。”“水倒到沙里就不见了。”充满童趣的语言反映了幼儿对沙水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支持幼儿对沙水的持续体验和探究,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沙子如何不塌

几名幼儿聚在沙坑处正在挖一条长长的河道,每当有人走过,挖沙的幼儿都会提醒:“你们当心点!”急切的叫喊声和焦虑的表情透露出他们的担忧。每个参与挖沙的幼儿都十分注意保护自己的河道,挖河流工程谨慎切缓慢地推进着。但即便如此小心翼翼,“坍塌”事件还是时有发生。终于,在小云跨过河道的时候,事故发生了。尽管她已经十分小心,走到距离河道有一段距离时就停下来,慢慢地跨过去,但是河道还是垮塌了。

旁边立即有幼儿指责道:“你怎么把河道弄塌了啊!”其他幼儿也附和着说:“都是你弄的,我们那么辛苦……”

刚开始小云低着头默不作声,但是当指责声不断涌过来时,她大声叫着:“我不小心的。”

见到这一状况,教师赶紧说道:“是的,我刚才也看到了小云已经足够当心了。可是为什么河道还是塌掉了呢?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沙更坚固点,让沙子不塌掉。”

小凡:可以用其他比较牢固的材料来帮忙吗?

教师: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你们看看旁边有没有合适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

小凡:我可以去蚂蚁工程队拿点积木吗?用积木在外面围成一圈,这样会更牢。

教师:是像河道边的堤坝吗?你可以去试一试。

几个幼儿讨论了一番后,就到蚂蚁工程队挑选了一些积木进行操作。他们用长积木固定直线的地方,将短积木一个个拼起来固定弯道处,这下子河道就牢固了,再也不会轻易坍塌了。

突然,一天早上,小凡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觉得可以像公园里一样,在河上建一座桥,这样大家走来走去的时候,河道就不会塌了。”看来河道虽然已经基本固定住了,但是幼儿对它的关注并未减少。我肯定了小凡的想法:“好啊,你去试着建一座桥吧。”听完我的话,他兴奋地找到自己的同伴去搭建桥梁了。幼儿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坚持和执着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的反思

幼儿经验的获得不仅仅通过动手操作,也需要通过观察和动脑思考。没有思维参与的过程,动手只能是原地打转,不能获得经验和成长。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还不能进行完全的逻辑思考,但是可以在表象和具体形象的基础之上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推理。在探索如何固定沙子时,小凡就结合观察到的岸边堤坝来解决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他也运用到了平时经常使用的积木,让积木发挥了常规之外的价值。另外,可以看出,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具有很强的坚持性,对自己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保护欲。在不知不觉中,坚持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发展。

水怎么运过去

通过不懈的努力,幼儿已经在沙坑中挖好了长长的河道,但是如何将水池里的水引过来,成了横在他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和材料来解决这个问题。幼儿提出了许多可以帮忙运水的工具:水枪、针筒、洒水枪、大小水桶、软质水管、PVC管、竹片等。经过协商和讨论,大家觉得PVC管、软管和水桶比较适合把水从水池中引过来。于是,幼儿就按照自己的选择自动分为3组,分别进行试验。

PVC组:小晨、小宇开始用PVC管搭建管道,他们先把高低不一样的架子按照一定间距放在了水池和沙坑的中间。在很多直管、弯管的管道中,小晨选择了直管搭在架子上。小晨搭好后就开始装水,但是水没有流到沙坑里。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搭在下面的架子高低错落,所以水流不过去了。于是两人开始把管子按照从水池到沙坑处由高到低的方式来排列,这次水终于可以流到沙坑里去了。

软管组:小言、小诺、小茜商量后就去拿长长的软管了。他们先把软管拆开,一头接着水池边的水龙头,另一头放在沙坑处。水龙头开到了最大,但是水没有流到沙坑里。他们就在一起讨论为什么水流不过来。他们觉得是管子在地上太低了,于是试着把管子抬高,但水还是没有流过来。后来他们商量是不是抬得太高了,小诺提出拿些架子来试一试,最终,他们成功了。

水桶组:小辰、小博选了小水桶,在沙坑和水池两边来回跑着,一桶一桶地把水运到沙坑里。

回到教室后,幼儿围绕各自的试验结果展开了讨论:哪种办法运水最快、最多呢?PVC组认为:PVC管搭起来太费力了,而且水容易从缝隙流掉,但如果解决好这些问题,水运起来还是很快的。软管组反馈软管中的水流太小了,灌满河道需要的时间太久;水桶组认为运水太花力气了,太累了。教师建议幼儿再去尝试一下其他组的运水方式,找到最合适、最快、最省力气的那一种。

教师的反思

陈鹤琴先生指出:“活的玩具,儿童是不会生厌的。”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游戏材料要满足幼儿的需求、兴趣、能力,并定期更换,以保证常变常新。三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各自选择运水材料,并合作完成运水任务,这启发了幼儿的思考,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向幼儿传递了科学常识:架子的高低水平与水的流向的关系,水是向低处流动的。

沙水如何一起玩

幼儿都在尝试着将水运到沙坑里,没有人去挖沙,导致运来的水白白流到沙坑里,没有任何效果。

小君:都没有人挖沙,你们运来的水有什么用呢?

小言:那我们就分一分吧,你们去挖沙吧。

教师:那怎么分合适呢?玩沙玩水到底需要哪几组呢?

玩沙水游戏的幼儿聚在一起,他们觉得这个游戏要开展起来一定要有这些组:1.挖河流组(组内又分挖深组、挖长组);2.运水组;3.搭管道组;4.机动帮忙组(哪边需要人,就去哪边帮忙)。随后,他们自己画分工表,在选择的组里做好标记。于是,自由选择分组时,大家发现挖长组没有人选择。

小言:你们谁愿意去。

小诺:那我去吧,总归要有人去的哇。

这样,每一个小组里都有人承担了,大家又开始游戏了。

教师的反思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人的本质是社会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要在社会上有所发展就必须与人合作,这是社会互动与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幼儿融入同伴群体的关键。合作探究行为指幼儿在合作过程中,能够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使用同时满足双方利益或者分工协作的策略,达到合作的意识和目标。在游戏中,七名幼儿根据各自的能力以及沙水联盟的特性分成四个大组,大家自愿分工。但是第一次分工时出现了挖河流组的挖长小组无人选的情况,小诺主动放弃了自己原先选择的机动帮忙组,到了挖长组,体现了分工协作的精神。同时,这也表明合作是需要问题情境的,幼儿只有面临单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才会进行真正的合作。

活动感悟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需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然后提供支架,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探索。在本系列游戏活动中,教师在多方面给予幼儿支持:环境的支持(创设宽松的游戏氛围)、材料的支持(共同收集PVC管、软管、水桶等)、经验支持(游戏的讨论、游戏后的经验分享等)。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一直与幼儿在一起:河道出现坍塌时,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加固的办法”;当幼儿选择一些不属于沙水区的游戏材料时,教师支持幼儿去试一试;当幼儿收集材料遇到困难时,教师参与共同收集;当幼儿讨论哪种工具运水最快时,教师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选择最优办法;当幼儿讨论分工时,教师提醒思考合适的分组办法。教师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共同参与幼儿游戏,面对困难时共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师幼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沙坑软管河道
弯道之妙
源源不断
中班科学区游戏活动设计:软管传声筒
沙坑训练到底是不是坑?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蚁狮沙坑
对小学跳远沙坑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其使用策略
蚁狮的绝密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