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丽花 蒋梦菲
摘 要: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顺应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许多高校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分为理论教学阶段和实践教学阶段。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对理论教学成果的验证和补充,实践教学的成果亦是对课程教学成果最直接的展示。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部分,是对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亦是促进教学反思及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因此,规范课程考核相关的标准,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成果;考核标准
注:本文系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及考核标准研究”(16xn0109)研究成果。
视觉传达设计是设计类学科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是以设计基础、三大构成、计算机设计软件等课程为基础的一门运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创意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理实一体化教学力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使理论教学与知识的实践运用相融合[1]。
一、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一)实践课程应配合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课程配置上应体现出一定的时效性
实践课程强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式、解决能力、动手能力,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消化、掌握情况的验证。因此,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环节的设置上,应考虑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及时配合理论课程知识的讲授。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应穿插安排适当课时的实践课程,通过课题的练习,使学生在实践课程训练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践课程训练内容应顺应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市场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语境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全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纸媒行业受到冲击,以传统纸媒为主要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正面临转型。虚拟现实、数字终端、云生活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内容、载体、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跨学科发展也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视觉传达设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已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设计学科,跨学科运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1]。因此,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应随之改变,不再单纯强调审美法则、版式结构等等,课程训练中应借助最新的软件技术、数据信息等科技优势,探索更加多元的藝术表现形式。内容设置上应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加入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网络媒介的视觉传达形式,设置相关的训练课题。技能训练方面也应考虑到互联网市场的需求,适当引入现在流行的互联网插画、2.5D风格插画以及动态海报等的设计。
(三)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在中国和西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已有之。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有 “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言论。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产婆术”,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的修辞教学,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表现[2]。“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教师“灌输式”教学向学生“启发式”教学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和知识转化效率,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提升。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践课程的开展,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过程由教师“传授模式”向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应体现在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同理心”。在课程训练的设置上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安排难度适宜的题目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规划上也应考虑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尤其是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使用一些跟学生群体较为接近的话题引入讨论,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切身感受,产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和对问题探索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活跃程度,营造积极、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多收集意见,勤于思考,积极、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方法,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考核方式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将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考察课程,通过学生平时的设计作业和期末大作业以及平时的课堂表现及出勤率等进行综合考核。由于艺术类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我们无法以同一个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衡量,因此,课程的考核应采取更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考核理念也应由重理论知识转向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能力素养并重。
(一)课程考核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一般以教师讲授、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的形式进行,教师主要通过学生设计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表现来进行课程考核。在这样的考核过程中,教师往往较多地关注于学生作业的完成度、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最终的视觉呈现等,却忽视了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理论知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重视技能、应用并不意味着放弃理论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加强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和基础理论的概念、定义及应用更深入的理解[3]。因此,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考核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对学生作品质量及完成过程进行评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撰写设计感受等形式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学生通过对课程过程及内容的反思,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设计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考核应注意管理与教育并重,加强过程管理考核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考核,除关注对学生学科知识与设计技能技术等的提升以外,还应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得失,以此作为依据来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等做进一步的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课程考核需考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就考核方式而言,需在考核中加入过程考核、形成性考核,改变过去一次考核定结果的终结性考核方式。过程考核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知识的转化效率及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达到因材施教。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作业一般经历“问题—调研—思考—设计”等过程,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加强过程考核,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學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情况,及时优化教学方法以有利于学生从中知道自身的学习效果,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有效性。此外,引入过程考核,能更好地监督学生的作业过程,从而保证学生作业的质量。
(三)在课程考核中,应注意将学生的能力、素养列为考核内容
将学生能力、素养列入课程考核内容,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市场人才需求的理性选择。追求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模式明显与当下人才市场对集知识、能力、素养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需求相背离。现代教学过程应将培养能力与综合素养列入考核内容,在注重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加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核,以满足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4]。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考核中可加入作业演讲汇报等环节。课程作业的汇报能够全方位地展示学生的综合素养,如表达能力、演讲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方案展示等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知识型学生向能力型学生转化的重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案。以教学效果和质量为目标,在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过程中,加强其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以人为本”灵活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和手段,将知识转化率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方面,为社会输送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型人才,同时,对学生的就业、择业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赈辕,许甲子.“互联网+”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时代定位[J].大众文艺,2019(8):65-66.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5-10.
[3]刘永福.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7(11):112-113.
[4]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1-74.
作者单位:
原丽花,西南科技大学。
蒋梦菲,四川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