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瑜
摘 要:校本培训促使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是教师专业成长、培育办学特色的关键。加强理论学习,改善心智,营建成长氛围,能提高教师的素养;搭建平台、推波助澜,能让教师体验精彩成长的乐趣;教研科研相结合,齐头并进,能打磨优秀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校本培训;改善心智;多元评价;搭建平台;教研科研
一、改善心智,发挥效应,凝成教师发展的“磁场”
我们平时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唤醒生命的自觉,形成一支向上进取的教师队伍。
(一)学习促研,营建成长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沉淀,才能日趋专业化。智慧的教师应该是能“吾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从同行身上发现亮点以发扬,发现弱点以避免,通过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精心选择并推荐当代教育专著,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我们要求教师多读、多思、多实践、多练笔,使学习成为习惯,促使观念更新,夯实专业成长的基础。
(二)改善心智,强化团队意识
学校要有自己的一条线,把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联起来,共同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我校每一个团队都是研究共同体,每一个团队都有独特的文化标识。我们力图通过积极的文化引导和期待,最终形成学校文化特色,改善心智模式,内化在每个成员心中。
二、搭建平台,推波助澜,体验精彩成长的乐趣
学校的教学管理应该为教师搭建研究平台,提升其专业能力,要让教师的劳动给其带来乐趣,让每天上课不再是单调乏味的额外负担。
(一)专题训练平台
我校充分发挥区域网的作用,让老师在网上自由提问,相互交流。上学期三年级的一位老师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您想了解起步作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吗?请第四节课集中阶梯教室参加研讨活动,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机不可失哦。那天分管教导和其他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中既有长篇大论,又有只言片语,甚至有的老师只是一个倾听者。通过这样的活动,不善言辞的教师也在慢慢地转变成了争论者,教研活动不断深化。
(二)技能训练平台
以江阴市教研室的活动为契机,开展基本功竞赛、“三力课堂”教学比武、教师基本素养测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结合比武活动,要求教师完成“三个一”,即“一份课堂改进计划、一份教学设计、一份教学反思”。老师们通过研讨交流和反思总结,对“三力课堂” 的内涵更清晰,抓手更明确。
(三)现代媒体平台
充分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育教学,按要求做好课堂实录、平台运用、文章上传、资源共建等工作;利用“网络教研”搭建督查评估新型平台,开展“十佳博客、十佳教案、十佳反思,十佳练习设计、十佳教学案例”“五个十”评选活动,有“督”有“促”,确保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四)外联提升平台
依托“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学校联盟实验学校、苏派名校联盟、陶研实验学校等高位平台,做好学习交流、活动承办、赛课等工作,让有发展意愿、发展潜力的教师享有更高的发展平台。
三、教研科研,齐头并进,打磨合作共赢的团队
(一)教研活动,群策群力
我们组织开展一些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来引导教师,开展问题意识的研究。由教研组长统筹安排,以落实“四四一”为抓手,统一要求和标准,做到全校一条线、年级同一点,统筹安排,加强协作,切实保障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杜绝形式化。
(二)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我们以教科室、学科分管教导为领军人物,形成研究力核心,由核心人物带动骨干教师开展研究,将课题研究、课堂实践相互贯通,倡导从课题之课走向课堂之课。我们运用教科室、课题组到各教研组的三级管理与运行机制来保障组织的有序。课题组充分发挥好促成互动的催化剂作用和沟通联系的桥梁作用。每学期组织实验教师上实验展示课活动。课后立即开小型研讨会,由实验老师讲述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课题研究。学期结束,写出相关实验论文和阶段性小结。
(三)团队建设,持续动力
教师的成长需要同伴的互助,通过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的持续发展。
1.“外援”借脑
我校经常聘请江阴市知名教师来校定点、定期、定人指导,借外力促使学校青年优秀教师不断拔节成长,在各种磨砺中向着名师目标不断靠近。通过这种“借助外力”的培训方式,使一批科研骨干老师脱颖而出,给学校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2.“内援”借力
一是以优秀教师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我们充分发挥各学科分管教导的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学期初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师需求的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方案,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的组织,与教师共同提升业务水平。二是以青蓝结对为形式的师徒结对团队。学期初,学校制定青蓝结对计划,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们加强平时的定期檢查,夯实教学基本功,对于结对子的教学工作,学校采用捆绑式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师傅一起进步成长。
校本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只要我们唤醒教师自觉成长的意识,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领域中不断提升,在合作中学会齐头并进,相信一定能够铺就一条校本培训的绿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