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奇浩
【摘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是金课的基本内涵,为鼓励高校教师更多地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推出了“双万计划”。在此背景下,探讨了经管类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对实际授课中的知识点梳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评价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金课 管理学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程基础和特点
《管理学》是我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线下课程从2012年起开设。本课程按照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进行建设,结合当前慕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浅层,较难获取高阶思维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困惑。因此本项目作为金课培育课程申报,主要特色将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传统慕课教学,引入SPOC教学,即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二是以高阶思维能力的获取为导向,以深度学习为依托重构教学范式,对接企业需求(如表2所示)。三是本课题采取以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推出的CLA+高阶思维能力评估模型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良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表3所示)。
二、教学设计
打通线上与线下,低阶与高阶思维能力,形成教学创新的闭环(如图1所示)。
根据图1 SPOC课程教学闭环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导学(在线上完成),课中研学(线下完成)和课后练学(是前两者的延伸),完成知识内化,继而升华的过程,即掌握高阶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线下教学主要体现在课中和课后两个方面。
就《管理学》课程而言,线下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进行知识应用与理论验证,展示学习成果的场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线下教学中依托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框架设计由易到难逐级递进的案例分析或情境模拟。在教师的组织和监督下,学生依次完成线上课程知识点回顾,基于线上课程视频讲解,从易到难的企业管理情境再现,小组合作讨论,互动评分等活动,实现线上课堂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构建的过程。因此力争线下学习活动均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通过同伴合作,互动交流将为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企业实操情境,促进学生探究、研讨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强化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通过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问题。
课后学习活动是课前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的延伸。课后依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框架设计最高阶思维学习活动——创作型学习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被要求完成某个实训项目,完成项目报告、填写工作明细表、组内打分表等。由组长提交到 SPOC 课程平台的讨论区或发给指导老师,由师生共同点评并计入过程考核。通过将管理实践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在团队协作的企业管理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意能力,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所升华。
三、教学演示
教学目标:了解古典管理理论和霍桑试验;理解上述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对应的西方人性假说。3、能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培养搜集、整理、归纳并运用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西方人性假说的迭代逻辑。
教学难点: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无法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无法达成课前导学教学目标。
教学关键:形成课前导学到位,课中研学深入,课后练学及时的混合式教学闭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在本次上课前两天,将课前任务单发布给学生。
对于学生的课前导学阶段,对“SPOC线上线下混合课堂”的参与度、时间投入等安排一次简单的线上问卷调查,如有10%的学生从未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课前任务单”相关内容的学习;课前学习时间投入半小时至1小时的占到80%。(这部分作为课程授课对象分析和混合式慕课环境分析)
(二)课中研学
(1)前情回顾。简单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管理的二重性,科学管理理论这两方面。学情分析:分享课前导学问卷调查结果:如本期课前线上讨论比较冷谈,有多位同学反映本期的思考题难度偏大,找了很多材料均无法获得满意的解答;希望老师能够提供一定的课外材料阅读范围以提高效率等;对前期线上学习的情况进行通报。
(2)内容铺展。引子。请某一位同学回答一下:你如何理解泰罗曾经对慕名来访的人说过的那句话——管理就是马戏团驯兽。
希望通过这样互动,引导同学们思考所谓的科学原理本质上就是萝卜加大棒,其背后就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扛旗者对于“经济人假设”的默认。
因此这种管理模型到了后期,使得整个组织内部冲突不断,所有的人都蠢蠢欲动!内耗不断,把所有创造的利润耗失殆尽,这种管理遇到了深刻的危机,他们无法应对这种危机,不得不宣布过时。
递进。于是乎,就给后来的管理者继续进行管理创新,创造了强烈的社会需求和内在动力。恰好这时西方社会出现一些改革和改良,最重要的改变是他们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系列调整,也就是说管理方式从原来那种极度粗暴的方式变化成了一套现代管理的方式,从而才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入手的呢?应该准确的说这种变化是源于管理之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霍桑实验。
引出了本次课要讲的主题——“霍桑实验”及其背后的“社会人”假说。
深入。这个实验的另一个背景。在当时那种传统管理的体制下,员工不受重视,牛马不如,然后实验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实验小组去请那些试验班组的人来做实验,这一请,却是就请出了由于实验而引发的特殊的其他因素进去了——刺激的员工的尊重需要。请我做!不仅刺激了尊重的需要,而且刺激了人们这种自尊的需要。为啥不请被人呢,而请我呢?可能我比他更能干一点吧,也就是说一个社会性的因素介入进去了——人们的感情需求被刺激,而且了决定性的作用。既然人是有感情的,我为了高效就要刺激你的这方面需求,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乱来了。
总结。终于,认识到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一切行为只受自己内心所支配,一旦我不想干的时候,你给我再多的硬件条件我都不去使用他;你的方法再好,我都可以不采用他。因此决定产量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们需要以及引发出来的内在工作的动力。这个过去管理者从来没有考虑到的。
于是,以后激励就成了管理者的拿手好戏,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想办法怎么去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像过去,管理的法门就是控制、压迫,我怎么压制住你这种思维方式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同学们品一品,仔细体会这两种人性假说是不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所以说这个实验室里程碑嘛。
任务验证。安排一次案例分析。案例(大致内容是社会各阶层如何看待996工作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社会人假设探讨这种工作制的利弊;时间为10-15分钟,由组长汇报。
教师巡视,实时解答。
学生汇报,老师点评。
(3)课程总结。不能为学“人性假设”而学“人性假设”,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人性假设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启示,比如说: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念;领导者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当然,这是很高层次的管理技能,通过我们的《管理学》课程学习,我们会慢慢地去接近它,对此要有信心。这次我会安排一个实训项目来帮助大家学习人性假说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三)课后练学
安排一次实训:去图书馆或通过网上,查阅中国百年老字号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其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人性假说进行分析评价,在超星平台或下次课堂上分享观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2018.
[2]刘龙等.“金课”背景下专业基础課“课堂革命”[J].山东教育(高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