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赛、训”融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2020-10-20 07:55李建忠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17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能力

摘 要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渠道发力,协同推进。本文通过“课、赛、训”融合,把科学竞赛与实验实训(毕设)融合,把学科竞赛的内容和实验实训(毕设)课程内容打通,把竞赛内容作为实验实训(毕设)内容,实验实训(毕设)内容用于学科竞赛,构建适应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两级三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教育模式。

关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融合教育;学科竞赛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令,培养能够支撑我国产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改革的趋势[1]。创新创业类的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学科竞赛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学生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参加类似的学科竞赛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无法有效完成大赛过程。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导致学科竞赛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如何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进行融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本文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研究如何实施“课、赛、训”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课、赛、训”融合的内容

“课、赛、训”融合是将理论课程、实践训练与学科竞赛进行融合,构建适应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两级三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教育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将竞赛、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实施学、训、赛一体化教学。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实施“卓越计划”、“产业计划”、专业认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试点学院建设项目为依托,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改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验实践项目,将创新竞赛项目和成熟的科研成果整理成案例开设创新创业类素质课[3]。

二是与课程的融合。通过科学竞赛与学校层面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等通识课程及通过慕课引进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多门网络自主课程,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开发的创新创业类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基于“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自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注重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2018年将5个创新创业必修学分纳入到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即3+2模式,3学分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2学分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全校9000多名学生都普及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必须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与竞赛等实践过程。

三是与实验实训(毕设)环节的融合。把学科竞赛的内容和实验实训(毕设)课程内容打通,把竞赛内容作为实验实训(毕设)内容,实验实训(毕设)内容用于学科竞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选题以满足创新创业需求,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同时,除了注意课程专业能力训练的问题,注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大程度地选择合适创业的项目。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实践运用中,学生的课题85%来源于生产经营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针对性。2017-2019年毕业设计优良率平均达到75%,高出对照专业15%。

四是与科研基地的融合。依托高校重要科研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研、赛、创”一体化教学。科研基地的研究项目可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科研项目可以助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通过大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

2“课、赛、训”融合的具体策略

2.1 共享专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研究院所资源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双创”竞赛等各类竞赛为抓手,着眼于学科群本科低、中、高年级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过程,构建“两级三体”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教育模式。该模式具有纵向分层次、横向多模块的特点,打破了学生专业年级限制,导师专业限制,研究团队院系限制,构建学校与学院两级抓,学院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双创学院各孵化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各研究院所三位一体的“两级三体”联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教育模式。通过建立导师制、考评指标体系等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如各专业共享新商科智慧实验室、ERP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所有与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相关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均提供教育教学资源。

2.2 构建跨专业融合共通的实训内容体系

在实训内容体系构建上,面向学科群内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科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相互融合[5]。以汽车大工程为背景,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挑战杯”要求为导向,构建基于“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自主课程”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多门通识课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开发建设创新创业类学科基础课程;以专业和教研室为主体,开发建设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借助慕课的先进教学方式,引进《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多门网络自主课程;鼓励实验实训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相结合。学科群内各专业学生按学分与爱好自选实训内容,创新创业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实训过程能有效地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思维碰撞,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共同提高。

2.3 以导师制为核心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团队

根据双创教育内容要求,选择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项目经验丰富的企业经理、科技专家作为本科生创新创业的导师,与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老师一起组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同时细化制度建設,建立长效机制,明晰工作职责,完善考评制度,明确激励措施,建立提高质量的长效机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建立了“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的双创师资库,全校双创导师达92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教师占比超过80%,并且导师实现了专业全覆盖;聘任校外双创导师17名,定期开展导师沙龙活动,发挥校外导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

3“课、赛、训”融合的应用推广效果

通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近三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3.1 师生“双创”竞赛积极性得到提高

一是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全校“双创”教育浓厚氛围,发表了与成果相关教学研究论文8篇,培育了以双创竞赛优秀指导老师为代表的规模化教师团队,在全校上下取得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广泛共识,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了无处不在的创新创业浓厚氛围。二是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得到提高。通过竞训融合,学生把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题目用于双创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参加双创竞赛的学生人数从2017年100个项目增长到2019年的900个项目,参加人数从2017年的500余人到2019年的3000余人。参赛项目和参赛人数呈现出大幅度增长。

3.2 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率增加

大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规范训练,获得了老师对创业项目的系统指导。近三年来,我校创业基地入孵创业项目200多个,参与创业人数达400余人,整体营业额近2000万元。获省级大学生创業扶持企业29家,扶持资金80万元;获市级一次性创业补贴的企业达34家,补贴资金累计17万元。同时孵化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类企业。2012级学生唐修海,组建十堰志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企业估值超过了5000万。

3.3 学科竞赛成果显著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9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2项;获得2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9篇,申请专利2项;2名学生分别获得湖北省教育厅“长江学子创新奖”、“长江学子创业奖”。学校学科竞赛排名进入TOP300。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全国总决赛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5项。这是该校首次在该类赛事获得全国总决赛铜奖,省级以上奖项取得量和质的飞跃,创历史最好成绩。

3.4 强化了基地服务功能

学校加强基地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学科竞赛提供条件保障。在创业基地运营管理和创业项目动态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以创新竞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为核心,并从学科竞赛中选拔部分优质项目引导其进行市场化运营,打通学科竞赛与创业项目之间的壁垒,基本实现了通过创新团队输出技术到大学生创业孵化。一是双创学院下设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公室,与企业共同运营管理创业基地;二是基地聘请了60余名校外知名投资人、企业家、律师、会计、知识产权专家等行业精英和校内创新创业专家,组建了专家库和导师团队为项目孵化成长保驾护航。三是加强对基地入驻企业的管理和考核。组织项目入驻遴选答辩和年终考核, 确保优质的学科竞赛项目入孵基地,保证了学科竞赛项目到创业项目实体运作的顺利转化。

“课、赛、训”融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结合,较好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课、赛、训”融合,也有利于高校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形式有效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聂攀科.市场营销专业“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1):148-150.

[2] 李建忠,姚丽萍,徐海涛.湖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6):32-34.

[3] 杨梅花.创新创业“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决策探索(下),2020(1):61.

[4] 辛颖.基于技能大赛的“课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内江科技,2019,40(11):136.

[5] 刘晓军,张晓玲,徐宁,等.“课赛训结合”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0):241-243.

作者简介

李建忠(1974-),男,山西运城人;职称:副教授,现就职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能力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