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县域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工作现状调查研究

2020-10-19 07:56:26张心雪
教育观察 2020年24期

张心雪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贵阳,550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并且要办好特殊教育。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要“关心特殊教育”,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特殊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改革和财政投入力度。送教上门是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之一,但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送教上门服务力量薄弱。贵州省作为欠发达省份之一,送教上门服务质量不容乐观。[1]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总结送教上门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贵州省县域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工作提供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贵州省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的教师。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贵州省县域特殊教育学校为调查对象,了解学校开展送教上门的现状,了解送教教师的情况、送教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送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贵州省县域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工作团队的基本构成、送教对象的障碍类型、送教内容等支持服务开展的现状。采用访谈法了解开展送教工作需要的外部环境支持和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送教上门工作团队的基本构成

在贵州省52个县中随机抽取20个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在20个县域特殊学校中每所学校抽取4名参加送教工作的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2份,回收率为90%。

调查发现,送教教师中84.51%的教师学历在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比较高,且有73.24%的教师是特教专业科班出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系统。从性别组成上看,78.87%的送教教师是女性,这是因为师范专业一般女生数量较多。从事特教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教师占38.03%,绝大多数都是成熟教师或者骨干教师,新手教师送教占比仅有11.27%。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比较重视送教上门工作,有些学校采用老带新的组合方式开展送教服务工作。从年龄结构来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占87.32%。各校分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提到,考虑到送教地点比较偏远,耗费在路上的时间比较多,此项工作灵活性比较大,所以学校基本上都选择中青年教师开展此项工作。

(二)送教对象基本情况

从送教对象障碍类型看,送教对象以脑瘫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和多重障儿童为主,分别占比50.7%、50.7%和56.34%,其中,重症特殊儿童占多数,轻症儿童占少数,有极少数的视力和听力障碍儿童。按照现有的医学技术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视力和听力障碍儿童可以不在服务范围内。(详见表1)

表1 送教对象障碍类型

(三)送教服务情况

送教服务内容集中在语言训练、动作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三个领域,其中,语言训练送教人数61人,占比85.92%,动作训练送教人数57人,占比80.28%,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人数60人,占比84.51%,集中在这三大领域,主要是因为送教上门服务对象以脑瘫和多重障碍为主。从服务时长来看,每个教师单次服务时长在1—2小时,占比46.48%;单次服务在3小时以上的占14.08%,更多以多重障碍儿童为主,重在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分层教学目标制订要求,轻度障碍儿童教学目标重在自食其力,中度障碍儿童教学目标重在生活自理,重度障碍儿童教学目标重在适应生活。多重障碍儿童按照程度来划分,更多以中、重度为主,需要康复训练的内容比较多,因此,送教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从服务人数来看,服务1名特殊儿童,占比50.7%,以重度障碍儿童为主;服务4名以上特殊儿童,占28.17%,以轻度和中度障碍儿童为主。(详见表2)

表2 送教服务情况

(四)送教教师外部环境支持现状

92.96%的学校组建了送教团队,94.37%的学校制订了送教上门工作制度和计划。由此可以看出,送教工作已成体系,老师们都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送教工作。在获取送教上门相关知识途径方面,以培训为主,占比74.65%。在送教路程方面,送教路程以10千米范围内为主,占比59.15%,在选乘交通工具方面,主要是乘坐公共汽车和自驾。(详见表3)

表3 送教教师外部环境支持

三、送教上门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需提升教学技能的送教教师占27%。尽管参加过送教上门相关方面的培训,但是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结合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开展专业的康复训练,而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医学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在送教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有医学背景的教师参加。送教教师身兼数职,影响正常的送教工作,这些教师占17%。他们疲于完成任务,虽然能保量完成,但是不能保质,这样也影响送教工作开展的质量。

特教资源中心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和丰富的培训内容,提高送教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要加强巡回指导,保证送教质量,使送教教师向着送康复、送专业技能、送专业知识的目标迈进。除此之外,特教中心还要每学期至少到每一个送教家庭进行巡回指导和评估一次,为送教教师的实际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特殊教育学校在分配教师送教工作时,要做好前期工作调研,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安排教师送教工作,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2]

(二)重视对家长的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生活品质

服务对象为重度或多重障碍儿童,对教师的挑战极大;服务个案多,送教教师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服务对象康复效果不明显,送教教师难以获得成就感。这三个方面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3],加之家长不重视,不配合教学康复训练,更难看到孩子的进步,所以,送教教师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相关部门要重视对家长的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生活品质。在送教过程中,送教教师发现家长普遍存在焦虑心理,一方面是不能确定孩子今后是否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另一方面源于家人、社会对孩子的态度。为了改变这一焦虑状态,残联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指导会,积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摆正心态,接受孩子残疾的事实,不回避,正确看待此问题。同时,送教教师在课前也要分析家长需求,多与家长沟通,适时帮助家长宣泄,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使家长积极配合送教上门教师开展的工作。[4]

(三)给予外部环境支持,保障送教服务质量

有学者指出,学习的内容即是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5]

在送教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创设尤为艰难,受交通条件制约,大型的康复设备和器材不能带到送教现场,因而,教师难以进行康复训练。教师只能徒手操作,或者借助一些自制教学材料,显而易见,这样的康复训练效果不显著。[6]因此,学校要补充专业设备和器材,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购买送教上门的专业康复训练器材,并开展相应的康复器具使用方法的培训,保证康复训练有序开展,保质保量地完成送教上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