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活动对幼儿同伴接纳的影响研究

2020-10-19 07:56:20
教育观察 2020年24期

肖 夏

(长治学院教育系,山西长治,046000)

随着全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者逐渐意识到教育应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而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幼儿从出生开始就学习如何与人互动,但这种互动更多是被动的,且互动范围小。随着幼儿进入幼儿园,其生活范围、人际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伴开始逐渐成为幼儿重要的交往对象。同伴支持给予的安全与力量,同伴游戏带来的轻松与惬意,是其他关系所无法替代的。是否被同伴接纳成为很多幼儿关注的问题,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的获得以及自信心的建立,并为幼儿日后社会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1]绘本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阅读体验,还能帮助幼儿获得同伴交往的早期经验,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本研究以绘本为载体,精选适宜的绘本开展教育实验,探索绘本教学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教育参考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山西省某幼儿园作为被试园。该幼儿园历史悠久,教学资源丰富,绘本教学特色鲜明,是理想的被试园。在该园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选小X班作为被试班级(37人)。随后,在被试班级中通过简单的随机抽样,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9人)、控制组(18人)。

表1 小X班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通过对实验组幼儿开展实验研究,探讨绘本教学对其同伴接纳的影响。利用真实实验设计中的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实验,研究绘本教学的影响。其中,自变量为绘本教学,因变量为幼儿同伴接纳。同伴接纳主要通过社会偏好及社会影响两个维度来考察。

(1)研究过程

实验前测:在绘本教学干预前,采用同伴提名法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进行测评。

实验过程:教师精选5本绘本,设计绘本主题教学活动,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绘本教学干预。

实验后测:在实验结束后,使用同伴提名法对两组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进行后测。

数据分析: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2)实验变量

无关变量的控制:通过随机分派实验组、控制组,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保证两组被试在教师、教学内容、一日活动安排等方面保持一致。在实验干预时,实验组进行研究者设计好的绘本教学活动,控制组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2.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无结构观察法,在实验组开展绘本教学活动时全程录像,之后用轶事记录法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同伴互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情况以及绘本教学之后幼儿同伴接纳的变化。

(三)绘本活动设计

研究者围绕同伴关系的相关内容,精选适合本班幼儿阅读的5本绘本,分别是《三只蝴蝶》《我喜欢你》《嘟嘟和巴豆》《三根羽毛》《14只老鼠大搬家》。研究者依据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接受文学时独特的审美心理特征,设计了5个主题绘本教学活动。

二、研究结果

(一)同伴接纳发展水平前测

为了得知两组被试目前同伴接纳水平的情况以及考察两组被试的同质性,研究者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分别进行了前测,并分析、评估两组幼儿实验前的同伴接纳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同伴接纳发展水平前测(N=37)

通过表2可知,两组幼儿在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两个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通过差异检验分析可知,两组幼儿基本同质,在实验开展前,其同伴接纳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二)同伴接纳发展水平后测

在对实验组幼儿进行了24次为期两个月的实验干预后,研究者运用同伴提名法对实验组、控制组幼儿的同伴接纳发展水平进行后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同伴接纳发展水平后测(N=37)

通过表3可知,经过两个月的绘本教学活动干预,实验组幼儿同伴接纳的社会偏好、社会影响均有显著变化。社会偏好分数提升幅度较大,实验组与控制组幼儿同伴接纳的社会偏好呈现显著差异,P<0.001。在社会影响方面,两组幼儿的发展水平虽有所差异,但不显著。

(三)实验组幼儿同伴接纳水平前后测对比分析

研究者对实验组幼儿同伴接纳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进行前后测差异分析,以便直观考察利用绘本教学活动干预是否可以提高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实验组同伴接纳水平前后测对比分析(N=19)

通过表4可知,经过两个月的绘本教学活动干预后,实验组幼儿在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两个维度上分数相较于绘本教学干预之前,均有提升。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发现,社会偏好呈现显著差异,P<0.001。这说明绘本教学对同伴间的社会偏好存在较强的影响关系。继续观察P值可以发现,社会影响方面,后测分数有所提升,但前测的差异相对较小。

(四)控制组幼儿同伴接纳水平前后测对比分析

研究者对控制组幼儿同伴接纳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进行前后测差异分析,以考察成熟、历史等无关变量对幼儿同伴接纳的影响,提升研究结论的外在效度,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控制组同伴接纳水平前后测对比分析(N=18)

通过表5可知,控制组幼儿在社会偏好及社会影响方面的分数均有一定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进一步查看P值可知,控制组幼儿前后测的社会影响发展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偏好的前后测结果存在低度相关关系。

三、讨论与分析

(一)绘本教学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幼儿的社会偏好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绘本教学活动与幼儿社会偏好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通过绘本教学活动的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幼儿的社会偏好水平。社会偏好是同伴接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在群体中受欢迎、被接纳的程度。教师通过开展集体教学、自主阅读、图书区之旅、幼儿会议等不同形式的绘本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深入理解绘本中蕴含的事理。绘本教学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听到幼儿在个别交流中说“如果三支花朵都不让小蝴蝶躲雨,小蝴蝶该多伤心”“大家一起加油,才能搬家(成功),就像小老鼠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绘本教学活动让幼儿理解了接纳他人的意义,他们更愿意接纳同伴。

(二)绘本教学活动干预与幼儿社会影响关系较小

社会影响是指幼儿在群体中的影响力,即幼儿多大程度上被他人关注。通过上述研究可知,绘本教学活动与幼儿社会影响的水平关系较小。研究者所选的绘本涵盖同伴交往的主题,融入了一定程度的哲理情思,这会启发幼儿思考同伴互动中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从而促使幼儿更乐意接纳他人。[2]但是,这并不会直接影响幼儿对集体中同伴的关注程度,幼儿不会因此而去关注集体中的所有幼儿,他们关注的仍然是少数幼儿。因此,绘本教学活动并不能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影响水平。

(三)控制组幼儿社会偏好上升,可能与幼儿对同伴、环境熟悉度的提高有关

研究者从控制组前后测对比的研究中发现,虽未对控制组进行实验干预,但其社会偏好的成绩在后测中也有小幅度提高,这可能与幼儿对幼儿园环境及同伴熟悉度的提高有关。进入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陌生环境与陌生的人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以至于无法主动与他人发生互动,不能主动与他人一起做游戏。然而,随着对幼儿园环境及同伴日渐熟悉,幼儿更容易接纳同伴,与他人发生互动。

四、研究建议

(一)教育者要提升对幼儿同伴接纳重要性的认识

已有研究表明,在学龄前期,同伴间嬉戏带给幼儿的快乐和同伴鼓励带给幼儿的情感支撑,是其他关系无法替代的。因为同伴接纳可以强化幼儿的交往技能,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帮助幼儿获得安全感与自信心。[3]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其同伴接纳水平直接影响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影响他们在园是否能进行正常的活动。因此,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良好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幼儿与同伴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幼儿不能与他人良好互动的原因,并分析解决。同时,教育者应鼓励幼儿积极与他人发生互动,给幼儿提供练习交往技巧的机会、鼓励幼儿接纳同伴也很重要。

(二)教师要鼓励幼儿阅读绘本或与同伴共读绘本

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由于对陌生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以及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较少会主动与同伴互动。为了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发生互动,幼儿园要鼓励幼儿阅读有关同伴接纳的绘本,鼓励幼儿与同伴共读绘本。熟悉绘本后,幼儿在共读的过程中会更主动、更自信地与他人分享绘本的内容与观点,这在无形中给幼儿提供了与同伴交往的契机。在共读的过程中,同伴可以相互讨论绘本中有关友谊、分享、帮助的主题与情节,这可以加深幼儿对同伴关系的认识,促进幼儿之间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