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莉莎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
种植区活动是一种涉及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及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的综合性活动。[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种植区活动可以让幼儿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此让幼儿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种植区活动是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关注种植区活动是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可。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探寻幼儿园种植区活动的开展现状、环境创设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幼儿园种植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问卷由研究者自行编制,问卷内容涉及幼儿园和教师的基本情况、幼儿园和教师对种植区活动的态度、种植区的环境设置、活动开展情况(包括频率、时长、互动状况、效果等)。问题选项设计为四个等级,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选项依次被赋予1分、2分、3分、4分,分值越高表示程度越强。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制作,在微信群、QQ群等平台中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433份,涉及四川省12个市59所不同类型幼儿园的433名教师,其中公立幼儿园教师占77.1%,私立幼儿园教师占22.9%。
访谈主要是对典型幼儿园和典型教师相关信息的深入挖掘。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共访谈了6所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涉及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样本园具有一定代表性。
调查发现,94.9%的幼儿园教师认同种植区活动的功能和意义。一方面,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种植区活动对幼儿认知、情感、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尊重生命”“培养责任心”“提高观察力”“激发探索欲”等。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也认可教师在种植区活动中获得的特殊价值,如“增加种植经验”“提高种植能力”等。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幼儿园对种植区活动价值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幼儿园对种植区活动的价值认识不存在类型方面的差异,即公立园和私立园对种植区活动的价值认识没有质的差别(P>0.05)。
表1 种植区活动价值认识在类型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1.空间布局
幼儿园种植区的空间布局主要受地理位置、整体规划、种植条件等因素影响。地处郊区或农村的幼儿园较城市幼儿园土地资源丰富,种植空间大,生均用地相对较大。调查表明,种植区作为标准化办园的硬性指标之一,在幼儿园整体规划中没有受到重视,常常处在“边缘地带”,如把通往地下室的走廊、阴暗潮湿的房间等区域作为种植区。此外,在进行种植区选址时,大部分幼儿园会对土壤是否肥沃、光照是否充足、浇水是否方便等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进行考量。
2.植物种类
据调查,幼儿园中常见的植物基本具有易养活、易成熟、易观察等特征。种植区的植物种类丰富,蔬菜类居多,如土豆、萝卜、西兰花、茄子、辣椒、冬寒菜等,还有绿植类(如绿萝、芦荟等)、花卉类(如风信子、波斯菊、仙人掌等)、瓜果类(如草莓、葡萄等)和粮食类(如水稻、小麦等)。植物栽种受空气、水质、土壤、养分等生长条件影响较大,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受现实情况限制,选择的植物种类存在差异。
3.操作工具
幼儿园种植区活动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开展。调查显示,幼儿园提供的工具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种植类工具,如小铲子、小锄头、小铁锹等;二是观察类工具,如放大镜、镊子、量尺、记录表等;三是护养类工具,如水壶、抹布、扫帚、刷子等。由于幼儿的大肌肉、小肌肉尚未发育成熟,为了避免造成意外伤害,绝大多数幼儿园提供的是较小的塑料工具。
1.种植区活动开展的频率和时长
调查表明,94.8%的幼儿园开展过种植区活动,活动场地一般为户外种植园地(79.2%)和班级自然角(56.1%)。超过一半(58.4%)的幼儿园每周开展一次种植区活动,活动平均时长为25分钟。35%的幼儿园种植区活动时间存在被其他活动挤占的情况。具体见图1。
图1 幼儿园种植区活动开展频率
2.种植区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方式
调查发现,70.6%的幼儿园种植区活动以集体教育活动为主,小组活动为辅。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个别化互动较少,通常为师班、师组互动。在种植区活动中,教师很难对每个幼儿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常常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受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影响,师幼互动的主要类型为控制—服从型。[2]当幼儿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么不知如何回答,敷衍搪塞过去,要么急于给出答案,缺乏适当回应,有的教师甚至忽视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经验发展水平,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行灌输。
3.种植区互动中幼儿的反应
调查显示,94.2%的幼儿乐于参加种植区活动,他们总是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特征,如用眼睛看一看果实,用鼻子嗅一嗅花瓣,用手摸一摸叶子,用耳朵听一听茎干摆动的声音。幼儿会为一片叶子的萌芽而兴奋激动,也会为一棵幼苗的枯萎而伤心落泪,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和教师、同伴分享想法,在等待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充满好奇和期待。
83.9%的教师认为,种植区活动开展的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53.5%的教师认为自身“缺乏相关的种植常识,对幼儿指导不足”,无法及时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师幼互动质量不佳。49.9%的教师认为,“种植区活动内容单一,很难融入班级主题活动中”。教师通常只会根据植物的生长顺序开展如观察、浇水、除草、施肥等基础活动,较少将活动往深处发展。38.7%的教师认为“种植材料投放不足,难以支持活动的开展”。由于缺乏种植区活动专项资金,幼儿园投放的观察类工具较少,幼儿利用专业工具观察植物的频率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展。28.0%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管理层对种植区活动缺乏规划和指导”,对种植区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园级层面的管理机制和教研常态。此外,家园沟通不畅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家长不了解种植区活动的教育价值,对种植区活动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种植就是种田,担心把幼儿累坏了,把幼儿的衣服弄脏了,不愿让幼儿参与幼儿园种植活动。
图2 幼儿园种植区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当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创造条件开辟种植园地。”[3]对此,幼儿园园长及其行政团队应深入学习种植区活动的教育价值,提高对种植区活动的重视程度,落实学期计划、月度计划,甚至周计划,对种植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预留种植区活动专项资金,适当购买观察类工具辅助幼儿的观察与学习;第二,配备种植区专任教师,负责采购日常所需设施设备和粮食物资;第三,制定详细的幼儿园种植区管理细则,依照公平公开、自愿报名的原则抽选值日生,采用每日轮流的形式安排值日生负责照料植物,尽可能提高幼儿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使种植区活动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和计划性。此外,幼儿园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注重将本园情况与地方特色融合起来,坚持适宜性和特色性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幼儿加深对家乡自然环境的认识。以都江堰为例,该地区拥有上千年的川芎种植历史,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因此,该地区的幼儿园可将川芎作为种植特色,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社会支持和幼儿教师的自主发展。[4]从社会层面来说,幼儿园是幼儿教师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提升幼儿教师在种植区活动中的指导能力,幼儿园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组织常态化教研。每班派遣一名教师组成园内种植小组,通过定期研讨的方式解决种植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期结束后将优秀案例收集成册,供园内教师观摩学习。第二,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幼儿园可以借助专家力量,系统梳理种植区活动的总体目标、实施框架、课程资源和组织方式等,自上而下规划种植区活动,在理论上帮助教师厘清种植区活动的内涵。[5]第三,观摩优秀园所活动。幼儿园要加强园所外部交流,组织联动学习小组,在实践上帮助教师拓宽思路,加深对种植区活动的认识。从个人层面来说,幼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需要增强学习意识和反思意识。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种植知识,如购买专业书籍、实地参观考察、网络远程学习等,再在掌握充足的种植知识的前提下,预设活动实施方案,绘制主题网络图。在开展种植区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坚持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核心经验,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在活动结束后,幼儿教师要回收利用植物废料,如将植物的根、茎、叶、花等投放到室内活动区域,丰富区域活动材料。
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6]为了保证种植区活动的有序开展,幼儿园与家长必须达成教育共识,获得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配合。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普及种植区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园要让家长了解种植区活动不同于传统的农耕活动,种植区活动包括一系列其他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其次,幼儿园要让家长参与种植区活动的全过程。幼儿园可通过成立种植区家长专委会、幼儿分享收获成果等形式,让家长了解种植区活动,真正看到种植区活动对幼儿认知、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作用,转变家长的种植观。总之,幼儿园需要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开展有效的双边沟通,消除教育分歧,整合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传统的种植区活动一般按照季节或植物生长顺序开展,主要包括种植环节、管理环节和收获环节,活动开展呈线性特点,较少有其他延伸活动,活动内容略显单一。项目活动(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幼儿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经验建构。例如,在晨间浇水时,一名幼儿发现了土壤中的蚯蚓,并引起了其他幼儿的注意,那么教育的主题就产生了,即“青菜的朋友——蚯蚓”。蚯蚓和青菜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在这个聚焦性问题中,幼儿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对蚯蚓的初步认知,在探究中获得青菜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理解。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启发幼儿进入更丰富的探索领域和探究主题。在项目活动中,种植区活动呈现出发散性特点,活动内容和开展形式也逐渐多样化。